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王采玉的生平简介,以及王采玉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王采玉的介绍王采玉的生平简介王采玉的介绍王采玉是蒋介石的母亲,浙江嵊州葛竹村人。王采玉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她幼承父教,聪明伶俐,精于女红,深得慈爱。但青年时代命运多舛,曾遁入空门。但她于逆境之中顽强奋斗,上孝下教,治家有方,实为封建社会中万千女性之楷模。
王采玉的生平简介蒋介石之母姓王名采玉,原名彩玉,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系浙江省嵊县葛竹村人。
王氏祖先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奉化连山迁居到葛竹村。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生有三子二女,长子王有则,次子王有模,三子王有金。王有则,字品斋,1820年生,熟读诗书,精明能干,曾以贩卖土产为业,后来在皖南、浙西招集流亡人口,开垦战乱弃留的荒地致富,晚年回到家乡葛竹村。原配姚氏,生有三子一女。姚氏死后,续娶姚振昌之女,又生一女二子,该女即王采玉。
王有则卒于1882年,其时家道中落,王采玉也才年仅19岁。由于大弟贤巨嗜赌成性,小弟贤裕患有精神病,所以家中生计全凭王采玉缝缝补补赚得的零钱贴补。
王采玉她幼承父教,聪明伶俐,精于女红,深得慈爱。但她青年时代命运不佳。其父王有则不事生产,家道中落。王采玉以一双灵巧的手,做针线活,贴补家中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苦。王采玉初嫁于跸驻乡曹家田地方的竺某。结婚之后,夫妻相处倒还不错,只是竺某性情急躁,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引起争吵,有时甚至打骂。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夫妻十分高兴。但孩子生下数月以后,突患急症,没有及时医治就夭折了。
此时,不幸的事又接踵而来,这年秋天,曹家田一带时疫(霍乱)流行,一连猝死了不少人,竺某也是其中之一。她的父亲病故了。她感到无限辛酸,于是决定回娘家,与母弟共度岁月。
王采玉遭到子夭夫亡的变故,年轻居孀,自伤身世,又听到邻居说她“面有克夫克子之相”等冷言闲语,精神更受刺激,况且竺家原无什么产业,她认为自己没法、也没必要在竺家苦守下去,就萌发了遁入空门为尼的念头。
王采玉在娘家过了一段时间,葛竹附近金竹庵的一个老尼病死了。王采玉母亲姚氏信佛,听说她死了,就叫女儿一同前去帮助料理丧葬事宜。原有出家为尼之想的王采玉,此时遇这机会,就向首事提出了自己到此修行的要求。首事很可怜她的种种不幸遭遇,便应允了。起初,她母亲认为女儿年轻,还不甚同意,后来见她意志坚决,也就不再劝阻,只是不许她剃去头发。素菜淡饭,日子过得很安稳,她大有在此以了一生的念头。
王采玉堂兄王贤东,是蒋家玉泰盐铺的老伙计,受蒋肇聪信任,掌管店务兼司账务。王贤东见蒋肇聪自孙氏去世后,总是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就有意为其撮合新人,再结良缘。想到堂妹王采玉一人独撑家门,艰辛凄苦,便前去说合。
王采玉再嫁到蒋家还亏她堂兄王贤东。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是溪口蒋姓27代孙。蒋肇聪曾读过四书五经,为人精明能干,绰号“埠头黄鳝”(做生意本领很高,别人不易占他便宜)。王贤东是王采玉的堂兄,这时在蒋肇聪的店铺当伙计。一天,特地借故请假回家,路过金竹庵,进去看望带发修行的堂妹王采玉,继之,王贤东就谈起了溪口东家的情况,欲言还休地不知如何回答才是,只好说道:“此事还得与母亲仔细商量商量再说。”姚氏当初不许女儿剃去头发,就是为了要她以后还俗再嫁。就这样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23岁的带发尼姑王采玉还俗再醮,这就是后来溪口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瑞元无赖”———蒋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
1886年,王采玉嫁给蒋肇聪为填房。蒋肇聪长王采玉22岁,老夫少妻,无比恩爱。1887年生长子瑞元(即蒋介石),越三年,生长女瑞莲,又三年,生次女瑞菊(不久夭亡),再三年,生次子瑞青(3岁而亡)。其时,由于王采玉勤俭持家,家境也较宽裕,故还不时资助娘家老母和两个弟弟。王采玉是个孝女,嫁到蒋家后,有条件去照顾娘家,资助两个弟弟读书成家。此时母女可谓称心如意,但好景不长,只过八九年,不幸的遭遇又接踵而来。光绪十二年(1894年),她那81岁的公公因病去世;第二年的夏天,溪口发生时疫,蒋肇聪也染病,抛下店务和妻子儿女呜呼哀哉。这对32岁的王采玉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从此,治家理店、抚儿育女的重担全部落到她的肩上。不幸的是自夫亡分家后的4年内,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继夭折。一个年轻寡妇面对接连不断的家庭变故,哪里受得了这么大的打击?她哭告无门,只有把精神寄托在儿子和菩萨身上。她祈求菩萨保佑儿子没病没灾,她育儿成器的决心始终不渝。翌年,她娘家葛竹聘嵊县姚宗元在王氏宗祠设塾授课。她便让儿子调换环境,在严师管教下以求改变顽性,以便更加专心读书,并且生活起居有母亲照料,可以放心,她于是送子前往就读。
就在王采玉人在溪口,口念佛经,心挂读书的儿子之时,想不到从岩头传来了他儿子这个毛孩子要娶堂表妹毛阿春做老婆的闲话。王采玉很诧异,这不是更被人家背后耻笑吗?倒是她的母亲姚氏为她出了主意:找了个媒人去岩头毛阿春家提亲。毛阿春的母亲名蒋赛凤,是蒋肇聪的堂妹,听到这一消息,气不打一处来,不但一口拒绝,还对媒人说:“阿嫂也真作孽!这样不争气的歪胚不好好管教,还对他依头顺脑来提亲,将来变成败家子有的哭呢!我有10个女儿也不会嫁给他的,让他死了这份心吧!”媒人碰了一鼻子灰,如实回报了王采玉,王采玉窘得无地自容。她发狠说:“赛凤把我家阿元看做虫,我一定要在她眼皮底下挑个好媳妇。”
才认准了通家世交毛鼎和,要把他二女儿毛福梅说给蒋介石。“拣亲不如择媒”,由德高望重的人来为爱女做媒,他面上光彩;再则溪口蒋玉表、蒋肇聪父子也非等闲之辈,早年曾是缙绅首户,如今虽家道中落,名望犹在;第三,蒋介石这孩子6岁上就读书,据陈春泉介绍,人极聪明,领悟极快,学业还不错,说不定能考上个秀才、举人什么的,若是谋得一官半职,岂非应了看相的预言?这么一权衡,便有九分愿意了。毛福梅呢,是个从封建礼教中熏陶出来的闺秀,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箴言,对于这桩父亲做主的婚姻,自然没有异议,同时怀着少女的羞涩答应了。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岁的毛福梅出嫁了。这年蒋介石14岁。王采玉为培育儿子成材,煞费苦心,同时还别有见地,特把新媳妇送到县城的作新女校就读,即使她学文化,又利于相夫立业。过了几年,蒋介石19岁,家中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当时的清朝政府,对外屈辱于列强,对内加重其剥削,以应困境,各地无主滞纳的田赋,责令甲首(首富)和中户摊赔,蒋介石家也是被摊赔的人家之一。一些狡猾的富户与征收田赋的庄书勾结,欺侮他家孀妇孤儿,特别苛派。王采玉不胜负担,据理力争,差役就把蒋介石捆拘到县关押,勒令交纳后方释放。勉励儿子发愤上进,将来做出有利于国于民的事业,并为自己扬眉吐气。蒋介石深为感动。当时反清的革命运动已风起云涌,很多有志之士出国留学,不久,蒋介石自己剪去发辫,决心出洋学军事。可是这被有些至亲好友得知,认为是对“皇清”的大叛逆,都出于好心地前来劝阻。王采玉尽管也有难舍孤儿远离之情,却很赞成儿子有远大志向,将来必然能出人头地,便不听劝阻,毅然决然地为之措资整装。
抗战时,重庆曾经发生过河南人郑绍发冒认宗亲的事,此人到处说王采玉为河南人,改嫁奉化,蒋介石是他的同母兄弟。蒋介石是个聪明人,他知道,鉴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此事既不能大肆辟谣,也不能采取断然措施,所以让戴笠将其软禁起来。事情似乎已经平息,然蒋介石却一直不能释怀。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请陈布雷为其在溪口修家谱,并特意嘱咐:“布雷先生,修谱之事就托你了,请多费心。先母身世,望在家谱内着重提及。”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