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八字成语于姓孩子起名,按八字.清明上河图名字的由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一日不见,如隔上秋。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聪明一世,糊涂一事。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提供以下名字出处典故供你参考,自己选一个吧
民川(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知之(《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诚、天诚(《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国祥(《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福祥”)
诚明、明诚(《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读,谓之敖”)
自成、道城(《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学思(《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殓“)
博文(“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得我以礼”)
如斯(“逝者如斯夫”)
石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张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思明、思聪、思文(“君子有几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凝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浩然、养浩(《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若云(庄子《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
高博(苟子《劝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乐康。《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玉润(“玉在山而草水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见光、见明(“天见甚明,地见其充,君子贵其金也”)
昆玉(李斯〈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悠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逸群(〈三国志〉“犹未及髡之绝伦逸群也”)
琼羽(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开琼莲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思远(《诗经》“视尔不藏,我思不远”)
明哲(《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云飞(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飞扬”)
怡年、福永(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浩初太初。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泓涵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江沅沅,水名。出自《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
彬蔚富有文采。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博闻见闻广博。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博容度量大。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博艺博通艺文。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博雅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承德蒙受德泽。出自《汉书.礼乐志》“诏抚成师,武臣承德”。
朝宗百川归海。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
澄泓水清而深。出自唐代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存志保全志向。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澹雅淡泊高雅。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得韬拥有用兵的谋略。出自李德裕《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德辉仁德的光辉。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方旭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飞轩指廊宇。出自《文选.刘琨<扶风歌>》:“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浩然、养浩(《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若云(庄子《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
高博(苟子《劝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玉润(“玉在山而草水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见光、见明(“天见甚明,地见其充,君子贵其金也”)
昆玉(李斯〈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悠然
思远(《诗经》“视尔不藏,我思不远”)
婉如(《诗经•野有曼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样”)
明哲(《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云飞(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飞扬”)
怡年、福永(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荷风、荷香(孟浩然《夏日南享杯辛夫》“荷风送香气”)
双燕、燕南(欧阳修《采桑子》“双燕归来细雨中”)
雨娟(杜甫《咏竹》“雨洗娟娟净”)
虚竹、竹心(白居易《池上竹》“竹解心虚即我师“)
香韵(崔道融《梅花》“香中别有韵”)
如梦、梦如(苏轼《也郊寻春》“享如春梦了无痕”)
梅妆(欧阳修《蝶恋花》“呵手试梅妆”)
月人(欧阳修《蝶恋花》“平林新月人归后”)
兰舟、晓风(柳永《雨霖铃》“兰舟催发”、“晓风残月”)
月桐(苏轼《十算子》“缺月桂疏桐”)
鸿飞(苏轼《十算子》“鸿飞何复计东西”)
民川(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知之(《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至诚、天诚(《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国祥(《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福祥”)
诚明、明诚(《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读,谓之敖”)
自成、道城(《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学思(《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殓“)
博文(“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得我以礼”)
如斯(“逝者如斯夫”)
石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张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思明、思聪、思文
芳菲(陈亮《水龙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末赏,都付与莺和燕”)
嫣然、香飞(姜夔《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香凝(吴文英《风人松》“香有当时纤手相凝”)
如水(李白《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丹青、汉青(文天祥《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盈克(《左传》“彼竭我盈,故克之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坐落在市府广场东南隅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11月中旬隆重开馆。届时,曾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沈“省亲”。《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以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颠沛流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9月13日,记者探询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以及鲜为人知的经历———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北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来“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它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
据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三国演义》的1191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称价值连城的国宝。颠沛流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流传后世后,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逊位之后的11年中,受到“清室优待条件”庇护,仍在北京紫禁城里称孤道寡,并且监守自盗,乘机大肆窃取宫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为数之多,竟有千余件之巨。借口赏赐盗国宝
溥仪12岁时,在张勋策动下,重登太和殿宝座,但没多久便再度逊位,处于“小朝廷”风雨飘摇之中。此刻,溥仪着手下一步打算:留学国外。
他们留学国外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于是,他便把宫廷内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宫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运出的字画、古籍皆为出类拔萃的珍品,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册页,200种左右的宋板书。其中,便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尽管有“清室优待条件”作后盾,但溥仪还是不敢公然盗窃宫中宝物。他便以赏赐弟弟为名,行盗窃文物之实。1922年前后,北京局势动荡,他的父亲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号路,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从1922年起,他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收藏的古版书籍、历朝名人字画等文物,以赏赐为名,分批盗运出宫。
溥仪正式“赏赐”弟弟们,从1922年、所谓“宣统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开始。溥仪利用两名弟弟每天上午“进宫”陪同溥仪读书的机会,将珍贵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们每天下学时运出紫禁城。从开始“赏赐”起的两个多月中,有时是逐日“赏赐”,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没有一天间断过。这些宫中文物积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后,便运到天津英租界的楼房里存放。携带国宝投他国
直到1924年11月5日,当时的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率领20名短枪手突然闯进紫禁城,撵走了溥仪,拆散了“小朝廷”,溥仪窃取宫中所有文物的计划因此中断。
1924年11月5日,溥仪回到父亲的“醇亲王府”;11月29日,溥仪逃往日本兵营,要求“避难”,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馆居住,在日本军国主义卵翼下恢复“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护卫下,溥仪潜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张彪私宅“张园”中安顿下来。可是,当时的经济来源远远满足不了他那浩繁的开支,于是,他便打起了变卖宫中国宝的主意。国宝流落伪皇宫
通过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阴谋策划、天津日军的密切配合,将溥仪乔装成日本军人,于1931年农历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经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潜到营口,至鞍山汤岗子小住,然后前往旅顺口,进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仪进入长春伪皇宫,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宝座。
溥仪从天津出逃,必须经过国民军的驻扎地区,所以他只能轻装简从,大批的宫中国宝,仍然存放在天津。
1932年至1934年间,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中将参谋吉冈安直,将存放于天津静园的法书名画、宋元善本、珠宝玉翠等约70箱,运到长春伪皇宫内,将装有书画的木箱,存放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楼下东间,即“小白楼”;将装有古玩珠宝的金库,存放于“内廷”缉熙楼客厅。携逃国宝被俘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伪满洲国汉奸们闻风丧胆,各奔生路。当时,一直由日本关东军担任警卫的长春伪皇宫,改换成伪满军队警卫。傀儡皇帝溥仪见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他最为忧虑的,是不可能将存放在伪皇宫的所有国宝统统带走,而只能有选择地将晋、唐、宋、元的法书名画大批携逃。为了能够多带国宝,他把保护法书名画的楠木盒、花绫包袱皮等统统扔掉,将这些国宝硬塞进大木箱里。
1945年8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小田乙三宣布:伪满国都由长春迁到通化。同年8月13日,溥仪从长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沟;8月17日,溥仪乘坐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逃往日本。当飞机经过沈阳时,溥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俘获。溥仪随身携逃的法书名画和一批珠宝玉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后,上缴东北人民银行代为保存。专家揭秘《清明上河图》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东北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为东北人民银行拨交、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溥仪处缴获的名贵书画、珠宝翠玉饰品。独具慧眼鉴瑰宝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是在溥仪携逃的众多法书名画中,独具慧眼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1950年秋,从东北人民银行拨交来的一批《佚目》书画尚未整理,良莠杂存、玉石不分。当时,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其中有3件同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杨仁恺先生当时以为,这些都是过去常见的“苏州画片”一类的东西,根本没想到会在此中出现奇迹。
然而,使杨仁恺先生大为出乎意料的是,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意外发现!杨仁恺先生顿时“目之为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真本解开百年谜
杨仁恺先生当时的激动心情是有根据的:因为在此之前,专家学者们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一无所知。他们只能从经常接触到的许多苏州画片上,推断《清明上河图》与其大同小异,以为《清明上河图》原作大体是苏州画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图》的本来面目,数百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难怪杨仁恺先生看到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本后,“目之为明、惊喜若狂”。
至此,杨仁恺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苏州画片的作者根本没有见到《清明上河图》原作,只是参照历来文字记载构图铺陈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图》东水门前的虹桥为木结构,而苏州画片则为石头建筑;人物衣着、民房、铺面的形制等,也都与苏州画片大相径庭,尤其是船只写实描绘技巧生动自然,已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张择端能将北宋京城开封的复杂纷繁景象绘入画图,要比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叙述得更为概括、更为形象,难怪《清明上河图》历代以来一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仇英临本辨真伪
3件《清明上河图》中既然已经发现了真迹,其余两件自然便是赝品。然而,另外一个奇迹又在杨仁恺先生面前出现了:两件中的一件作品,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笔《清明上河图》,并具名款。该作品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但描绘的是苏州社会生活现实内容。从此,揭开了“苏州画片”的奥秘:明代苏州坊间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原来都出自仇英此图。由于历来的《清明上河图》赝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图》临本为背景,于是,仇英临本也就成为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一个条件。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即现今的辽宁省博物馆)开馆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便始终珍藏在沈阳;1955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拨交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弹指49年过去,《清明上河图》来沈“省亲”,实在令人激动不已。我们期待着《清明上河图》早日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