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找书:《有关唐朝的101个趣味问题》莆田话的方言研究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介绍唐代学校式医学教育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唐代学校式医学教育的特点是:中央与各府、州普遍设立医学校,学校式教育推广到全国;医部与药部分立,专业设置明确;教学内容丰富,课程结构完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严格考试制度,师生皆同;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并具有医、教、研合一的组织形式.唐代学校式医学教育模式为后世所沿袭,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是制曲酿酒的发源地,有着世界上独创的酿酒技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坂口谨一郎曾说中国创造酒曲,利用霉菌酿酒,并推广到东亚,其重要性可与中国的四大发明媲美。白酒是用酒曲酿制而成的,为中华民族的特产饮料,又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蒸馏酒,通称烈性酒,成为全球酒类饮料产销大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白酒起源于何时?何人始创?迄今说法尚不一致。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说:“清醴之美,始于耒稆”。《尚书说命》记载:“若作酒醴,尔为曲糵”。最早的文献记录是“鞠糵”,发霉的粮食称鞠,发芽的粮食称糵,从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实也。由此得知,最早的鞠和糵,都是粟类发霉发芽而成的。《说文解字》说:“糵,芽米也”。“米,粟实也”。以后用麦芽替代了粟芽,糵与曲的生产方式分家以后,用糵生产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汉朝,糵酒还很盛行。北魏时用榖芽酿酒,所以在《齐民要术》内无糵曲的叙述。1636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内说:“古来曲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逐至失传”。据周朝文献记载,曲糵可作酒母解释,也可解释为“酒”。例如杜甫《归来》诗里有“恁谁给曲糵,细酌老江乾”;陈騊声有“深深曲糵日方长”的诗句,这里“曲糵”也是指“酒”。
曲在《辞源》的解释为酒母,酿酒或制酱的发酵物,亦作“曲”。曲或鞠的简化字为曲。酒曲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技术改良,由散曲发展到饼曲,终于形成了大曲和小曲。大曲中主要微生物是曲霉,适宜于北方天气寒冷的各省。制造大曲的原料为大麦、豌豆或小麦,例如前者为汾酒、西凤酒大曲,后者为茅台、泸州酒曲等。因制曲原料为麦类,常称为麦曲,其形状似砖,又称砖曲,其曲块大和用曲量多,通称大曲,用于酿造我国的传统工艺名优白酒。小曲酒主要微生物是根霉和毛霉,在南方亚热带的温暖气候,有利于生产小曲及其小曲酒。制造小曲的原料为大米或稻糠,有的加入中草药,如邛崃米曲、董酒米曲;有的不用中草药,如厦门白曲、稗木镇糠曲等。1982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卡尔麦提(Calmette)在中国小曲中发现一种糖化力强的根霉,利用此种霉菌生产酒精,定名为阿明诺法或淀粉法(Amolproetzz),1985年正式投产。1956年,方心芳先生开始将小曲分离出的根霉分类及重要的生理特性的研究,确定了根霉是小曲的主要糖化菌。
白酒所应用的酒曲,大概可分为小曲、大曲和麸曲三类。小曲到南北朝时,已相当普遍生产,到了宋代时又有重要的改进,其根霉小曲成了世界最好的酿酒菌种之一。这种根霉小曲传播很广,如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尼泊尔、不丹、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日本(在绳纹末期从中国传入了稻作技术和造酒技术)都有根霉小曲酿酒,产品受到国外人民的青睐。
麸曲是方心芳先生研究高粱酒的改良,提倡用曲霉制造酒曲,又称快曲,因制曲时间短而得名。制曲后,麸曲直接作为糖化剂,一般用量较大,仍有误称为大曲。酿酒必先制曲,好曲酿出好酒,这是培养有益菌类,利用自然界或人工分离的微生物,分泌出许多复杂的酶,利用它的化学性能来完成的。
白酒酿造始于何人?其说法不一。从战国时期《世本·作》:“仪狄做酒醪变五味”,这是造酒最早的文字记载,传至周朝,更有汉朝许慎《说文解字》“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口尝之而美,逐疏仪狄。杜康作秫酒”。至今杜康造酒之说广为传颂,及至日本人将酿酒工统称“杜氏”。更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人认为杜康是酿酒的祖师爷,这是一种悖论。宋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一书中说:“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酿酒也”,说明杜康究竟是哪个时代人,尚未搞清楚,何况当年杜康酿造的酒绝非今日的蒸馏酒。
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微生物学原理推测,认为酒的起源,最早出来是水果酒,其次是奶酒,最后发现为粮食(谷物)酿造的蒸馏酒,这是讨论的课题。水果中含有糖类的果汁,如暴露于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果汁就会发酵成酒。动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样经酵母发酵为奶酒。谷物酿酒要复杂很多,粮食中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淀粉,淀粉需要经淀粉酶分解为糖,然后由酵母的酒化酶将糖变成酒。我国粮食酒中最早出现是黄酒,称为酿造酒,又称发酵酒,是不经过蒸馏的,随后才会出现为现在的蒸馏酒,即中国白酒,这与蒸馏器有关。
白酒在唐朝又称为烧酒,历代诗句中常出现烧酒。白香山有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亦有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当时的四川已生产烧酒。古诗中又常出现白酒,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归”;白居易的“黄鸡与白酒”,说明唐朝的白酒就是烧酒,亦名烧春。研究白酒的起源,必先以蒸馏器为佐证。方心芳先生认为宋朝已有蒸馏器(《自然科学史》6卷2期,1987年),但他在1934年时曾说我国唐代即有蒸馏酒(《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调查报告》第7号)。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龙县出土的金代铜质蒸馏器,其制作年代最迟不超过1161年的金世宗时期(南宋孝宗时),认为可信无疑。据西方在10或11世纪发现蒸馏法以后,就可能由发酵的饮料中得到较早的乙醇(酒精)。但在16世纪以来,由谷物原料直接制备乙醇,其酒精和水的类似饮料产品,就被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酒行业迅速发展。从白酒质量看,1952年全国第一届评酒会评选出全国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种,称为中国四大名酒。随后连续举行至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共评出国家级名酒17种,优质酒55种;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开始,将评比的酒样分为酱香、清香、浓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种,称为全国白酒五大香型,嗣后其他香发展为芝麻香、兼香、凤型、豉香和特型5种,共计称为全国白酒十大香型。从白酒产量看,1949年全国白酒产量仅为10.8万吨,至1996年发展到顶峰为801.3万吨,是建国初期的80倍,近几年来基本稳定在350万吨左右,全国注册企业达3.7万家,从业人员约几十万。从白酒税利看,每年为国家创税利约120亿以上,仅次于烟草行业,其经济效益历来是酒类产品的前茅。从白酒科技看,中央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进行总结试点工作,如烟台酿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贵州茅台酿酒、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艺白酒等总结试点,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总结试点就是科研,科研就是发展发生力。从白酒工艺看,它的生产可分小曲法、大曲法、麸曲法和液态法(新工艺白酒),以传统固态发酵生产名优白酒,新工艺法为普遍白酒,已占全国白酒总产量70%。从白酒发展看,全国酿酒行业的重点,在鼓励低度的黄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产总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节粮和满足消费为目标,以认真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和高效益”为方向。
白酒是我国世代相传的酒精饮料,通过跟踪研究和总结工作,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如从作坊式操作到工业化生产,从肩挑背扛到半机械作业,从口授心传、灵活掌握到有文字资料传授。这些都使白酒工业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一批厂家成为我国酿酒的大型骨干企业,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继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民族特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酒文化,使白酒行业发扬光大一、幌子的颜色在右卫城,饭店门前挂幌子的颜色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蓝色的,代表的是清真饭店,是由回族人开办的,表示宗教的“清真高切”。饭店所售肉类以食草类反刍的偶蹄动物的肉制品为主,常售有牛、羊肉,也有骆驼肉,但是从不销售马、驴、骡、狗肉。在清真饭店最大忌讳就是点猪肉菜肴(因传说猪对回族人有救命之恩),如有违忌,饭店主人就视你为不敬或挑衅,不会饶恕你。右卫古城里,有名的清真饭店有清末甄氏开办的五胜园饭庄,挂蓝色汤瓶图案的幌子,幌子的下边配有阿拉伯文字,右卫古城的老人称其为“火烧文”,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工商联联开办的回民饭店,在新县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马姓开的回民饭店。另一种是红色的,代表汉人开办的饭店,在汉人饭店里没有太多的讲究和忌讳,荤素菜肴丰富,顾客可以任意选,也可以随意点。较有名气的有宾宴楼、同春饭店等。二、幌子的数量饭店门前挂幌子是有讲究的。位置在门口上方的屋檐下,如果挂一个幌子,必须居门正中;如果挂两个幌子,必须在门框两端上方各居其一;若挂三个幌子,一正两副。依次类推,但是在右玉,鲜有挂四个幌子的。正规的饭店,挂起幌子,就表示营业,打烊(即饭店晚上关门停止营业)就取下来。饭店挂幌子的数量,是有严格要求的,不是随便的事。掌柜必须根据厨师技艺,饭菜质量,饭店规格档次等条件,决定挂几个幌子。具体的讲:1、饭店挂一个幌子,表示有啥吃啥。说明这里是家常小吃店,只能吃到本地的家常便饭。很少做炒菜,也不准备酒水,是客人填饱肚子的地方,设备也简陋。2、饭店挂两个幌子,表示有啥做啥。说明这里是家常小炒店,饭店储备一些本地常用菜肴的原料以及酒水,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上菜,是三五个亲朋相聚饮酒的好地方。3、饭店挂三个幌子,表示吃啥有啥。饭菜相当丰盛,可以做席面,资金充足,备料齐全,还可以做鱼、虾等海味,顾客可根据菜谱随意点菜。 4、饭店挂四个幌子,表示饭店可以想啥吃啥。档次很高,资金雄厚,一般可以容纳二十多张桌子,也可以举办事宴,只有顾客想不到的,没有厨师做不到的。顾客可以随意点菜,南北风味皆可。但是,右卫城饭店挂四个幌子的鲜有,表明饭店掌柜谦虚谨慎,不事张扬的个性免得给后代剩下的只有一望无际的墓地 1·《西游记》载:
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2·《隋唐演义》载:
有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君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门神就传到了民间,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
(补:莆仙方言有很多入声,保留很多古汉语的词汇及发音。受宋代白话影响比较大。)
莆仙话古香古色,莆仙话的一些词汇和发音如下(本人水平有限,请有能力的人补充!)改编:我是个纯正的莆田人,下面有不准的我会更改。
莆仙话是很有趣的,会把一个词倒过来念,其实也不奇怪,这些都是古白话,如下
公鸡——鸡(ke)公(kɒŋ);母鸡——鸡(ke)母(ou)(仙游:鸡母——keβo);客人——人(侬)(naŋ)客(kha)(仙游:nanŋau)等等
以下用国际音标标识
(声调1至7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食,意思是“吃”,读ɬia2。但是城里人的口语中会将其入声变成ɬiah2。另外莆田江口、山里以及秀屿区东部地区常常读成ɬie2。
吼,意思是“哭”,hau3,仙游发音为haũ3。
厝,房子之意,读 tsʰɔu4。(引申义有家的意思)。
箸,筷子之意,读ty5(莆田);仙游枫亭一带为:骹箸,读kʰɒ2 li3(仙游其余地方依然是“箸”,ty5)。
册,书籍之意,读ʦʰah6。
鼎,煮饭用的锅,读tie3(莆田),tiã3(仙游)。
铺,床铺之意,也可以是动词“铺设”,读pʰɔu1(莆仙一样)
也是兴化传统的里程单位,大约合今天的五公里(十里),读pʰɔu4,上述的去声。
㾏侬,坏人之意,读kai2 nang2(莆田),kai2 nan2(仙游)。
欢喜,高兴之意,读hua2 i3(莆田),huã i(仙游)
困,睡觉之意,城里人读kʰeng4。但是沿海有人读kʰong4。仙游是kʰuon4。
另外,午睡则是“歇昼”,读hø1lau4。小睡则是tʰing3。
齿,1)牙齿,读kʰi3(莆田)。而莆仙话当中“牙”不指牙齿;
2)喙齿,发音ʦʰui i3,仙游说“牙齿”为“喙齿”。
嘻,笑,读hi2,而“笑”字读tsʰieu4。
汝,第二人称,读ty3。
我,第一人称,读kuo3。早期可能是读kua3,但是三个人称的读音都出现了入声化。仙游以及忠门镇南部一些地方也说【亻贡】,读kŋ3。
伊,第三人称,读i3或者i1。
我辈,第一人称复数,读kuoh1 muei4。也有读kum1 muei4;
仙游说第一人称复数我们为“kŋ3”。
汝辈,第二人称复数,读tyh1 muei4;
仙游说第二人称复数你们为“tyøn3”。
伊辈,第三人称复数,读ih1 muei4。也有说成oem1 muei4;
仙游说第三人称复数他们为“yøn3”。
索,绳子,仙游或者莆仙交界读ɬer5,而莆田大部分都读ɬo5。
洗,ɬe3。
面,脸之意,读ming4。而在正体字当中有加“麦”字旁的则是ming5,面食。
卵,nø5,仙游发音为nỹ5。但是周边许多地方也读ne5。
衫,ɬɒ1(ɬɒ̃1),衣服。
冲狂,tsʰeng2 korng2,tsʰyøn kɒn,生气。也有说成“生火(ɬa2 huei3)”,“受气”(ɬiu kʰi)。
天光,天亮,读tʰing1 kung1。
先生,教师、算命先生、医生都可以如此称呼,读ɬɛn2 na1。
学堂,学校,读hah2 torng2
食糜,吃饭,读ɬia2 ma2。此词和吃晚饭同音,但是吃晚饭写成“食暝”。
食饭,吃早饭,读ɬia4 muei5。
食昼,吃午饭,读ɬia1lau4。
去厝,回家,读kʰoeh1 lou4。仙游话中该词发音较大差异:kʰy ou3,亦或有人为kʰy lou3。
读书,读tʰah2 tsy1。但是南日岛说成tʰat2 tu1。仙游话则有说“读册”,读tʰat4 tsʰah6(有吗???)。
甚物,读ɬεŋ2 muei1,莆田人疑问“什么”,但是仙游话极少这样说,而且形式较多,有“huĩ1”、“huĩ4 nɒʔ6”、“huĩ4 nieu”(说明:单个字的什么“huĩ1”后面可以用于接续词,其余的双字的什么不能这样使用,“huĩ1”这里且写为“佪”,比如可以说“佪物乇”(什么东西),但是不能说“佪乇物乇”,“huĩ1”本字不明,但“nɒʔ6”写成乇)
这里列举一个句子:普通话:“我要去吃饭。”莆仙话:“我卜去食糜。(kuo3 pεh kih4ɬia2ma2)(表示去做某事的“去”发音不再是去原型的“khy”发音)
【勿+会】紧,不要紧,读pɛ2 ing3。
白紧/罢紧,不要紧,读“pa in”。
蜀,莆仙话的“一”,是种比较古老的表达方式,读ɬεh2。当然莆仙话当中也有“一”的使用,读“ih5”。
北京,pah1 king1。
莆田,pʰou2lɛng2或者pʰou2ɛng2。
福州,horh1 tsiu1。
开水,kʰai2 lui3。有时候也说“沸水”(pui1 lui3)、“滚水”(kung3 nui3)
草猴,螳螂,读tsʰau2 kau2。
目珠,也写成目睭,眼睛。读mah2 tsiu1。
【勿+使】,nai5,不必。
知,tsai1,知道。也有表达成”知晓(tsai2 hieu4或者tsai2 hiu4)、也有埭头平海镇读,tsai2 lou4“。
【勿+知】,nai1,未知。也表达成”毋知(ng2 nai1)”、“【勿+知】向(nai2 hieu4或者nai2 hiũ4)”。同上有读,nai1 lou4。
日头,太阳,读ti2 tau2或者lih2 tʰau2、li2 au2(仙游)
米,pi3。界外地区不产米,稻米缺乏,所以如果在三餐中有吃米饭会特别说成“食米(ɬia2 pi3)“。
阿公,称祖父和外祖父都可以,读a5 korng1。
阿妈,或写成”阿嬷“,称外祖母或祖母都可以,读a2 ma3。
神经病,ɬing2 nging2 ma5。
仙游,莆田人说ɬin2 niu2,仙游人说ɬɛn2 niu2或ɬɛn2 iu2。
(注:发音中的s在莆田话中发成ɬ。)在莆仙方言中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发音,在国际音标中是国际音标中的清齿龈边擦音ɬ。清齿龈边擦音是辅音的一种,在国际音标中表示该音的符号是ɬ,X-SAMPA符号则是K。
该音主要见于美洲原住民语言。威尔士语是欧洲诸语中有这个音的一种语言,并因此而知名。在威尔士语,这个音以“LL”这个字母来表示。在中国的苗语、壮语、临高语、黎语、粤语四邑方言和闽语莆仙语、海南话也有这个音。另在魔戒作者托尔金发明的精灵语辛达林与昆雅中也有出现,在两种语言中分别以lh和hl表示此音。
普通话中发s和sh的音在莆田话中念做ɬ。
清齿龈边擦音有如下特征:
发音方法是摩擦,表示要让气流通过位于发音部位的狭窄通道,发生湍流。
发音部位是齿龈,即以舌尖或者舌尖后的扁平面(舌叶)抵住上齿龈脊发音。
发声类型是清音,意味着发音时声带不颤动。
本辅音是口腔辅音(口音),表示发音时空气从只从口里流出。
本辅音是边辅音,气流从舌两侧流过,不从中部流过。
气流特点是从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从口腔或喉门流出。惯用语是一种结构比较稳定,比喻性较强的短语,莆田话中的惯用语主要有三字格和四字格两类,三字格的多含贬义,结构以述宾式为主,四字格的结构和含义略似成语。以下分别例举:
1.三字格的
如,食三戈,又作食三先[谓占小便宜]。
食大担{犹挑大梁]
落大铺[犹高枕无忧]
搭大船[吃大锅饭]
拗手骨[不给面子]
掺清水[犹泼冷水]
拍嘴花[有口无心]
无味道[无人理睬]
以上为述宾式,也有非述宾式的,如:
三月时[立场或主意不坚定如三月天气变幻无常]
鱼炒虾[喻混乱]
目光浅[小心眼]
肺花开[开心,心情好]
2.四字格的数量较多,如:
三岁两秋[年龄幼小]
厝边隔壁[左邻右舍]
孤面独相[性格孤僻]
大腔小气[言语大方,行动小气]
单丁孤姓[小户人家]
日曝雨沃[风吹雨打]
起早冥暗[早晚时侯]
张形做状[虚张声势]
拉红泄白[胡说八道]
困久梦长[夜长梦多]
嘴歪目蹑[狡猾神态]
撑戈舞手[手舞足蹈]
牛筋马力[力气很大]●有人救刘寿,没人救三娘
语出莆仙戏《华岳三娘》,此语比喻别人家有人去救(或帮助),却没有人来救(或帮助)自己。
●陈三磨镜
语出莆仙戏《陈三五娘》。陈三因爱慕五娘美色,便假扮磨镜匠到五娘府中磨镜,他故意把镜打破而赔不起,卖身为奴,这样可以天天见到五娘。此语类似“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即另有其他目的。
●益春留伞
语出莆仙戏《陈三五娘》中一段情节。益春为五娘的丫环,此语意为借物留人。
●伯喈一心挂双头
语出莆仙戏《蔡伯喈》。伯喈既思念旧人又爱恋新人,此语比喻某人对两方都怀有感情,依依不舍,挂念心头。此语也意同“一脚踩两船”。
●徐永年亲眼见过
语出莆仙戏传统剧目《高继祖》。徐永年是高继祖的老仆人,继祖一家被害,他都亲眼看见过。此言比喻某人对某件事发生的全过程都看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作为证人。
●包龙图捉风
包龙图即包公、包拯,北宋大臣,任监察御史,知开封府时,为官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传说一次往陈州放粮时,风吹掉了他的帽,便派差役去捉风,竟破了一个奇案。其实风是捉不住的,所以此言是比喻叫人去办的事(或找的人)是根本办不到(或找不到)的。
●封神榜,无人见
封神榜即古代小说《封神演义》,所描写人物能呼风唤雨,上天遁地,玄而又玄,但这些神奇人物谁也没有见过。此言讽喻某人所言乃无稽之谈,不可相信。
●海瑞衙门
海瑞是明朝清官,曾被捕入狱和革职闲居。万历十三年(1585年)再起,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惩治贪污,提倡勤俭,一生为官清廉,平反许多冤狱。他病死时家无长物,由同僚出资办丧。此言比喻某人正派,家徒四壁,也称为“清水衙门”。
●周坚替死,夏莲补缺
周坚与夏莲是莆仙戏传统剧目中的人物。此言比喻某人作了替罪羊,某人走了好运。
●程咬金三下斧。
程咬金,隋末从李密,任内军骠骑,密败,属王世充,后投唐,任秦王府左三统军,因功升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封宿国公,玄武门之变后,改封卢国公。古典小说《隋唐演义》写程咬金所用兵器为八卦宣花斧,虽然力气过人,但招数只有三板。此言讽喻某人本领只有二三下,无法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