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属相 > 文章页面

小宝宝过早站立好不好

小宝宝过早站立好不好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小宝宝过早站立好不好,以及宝宝喜欢八字蹲正常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小宝宝过早站立好不好一岁半的宝宝喜欢踮脚走路会影响腿型吗小宝宝过早站立好不好

孩子在出生头一年,属于他们大动作快速发展时期。宝宝的发育是为阶段性的,如:三个月左右能抬起头、六个月左右可以坐起来、七个月学会滚、八个月可以爬行、周岁开始走。

小宝宝过早站立好不好 自主扶站 人为扶站哪种更适合宝宝

十二个月前,孩子骨骼发育还不完全,若是过于早就学走路,孩子的体重就会造成腿部负担变重,导致腿部出现O、X形。学习走路时,脊柱因要支撑人体重量,易造成变形,长时间下去,形成脊柱畸形。宝宝可以真正站立前,一定要有良好肌肉力量、平衡力。学习站力为成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过程,应自然,渐进发展。可有些家长想要宝宝早点学会站力,好快些学会走路,有时会拔苗助长,这样不利于他们的生长。

宝宝学站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自主性:宝宝可以自己扶着旁边东西,如沙发,桌子,床等可以借力的物品来站起。这种情况,家长可以不去阻止,也不去鼓励。

二、人为性:家长扶着宝宝让其站立,一般都为架着宝宝腋下让他们站立。这样行为是要反对的。

宝宝学站立,走路时注意事项:

1、宝宝自己站起,父母需注意孩子脚跟是否着地,若为整个脚掌着地,脚跟着地,那可让孩子自己站。若在孩子扶东西站起时,为脚尖着地,家长需控制孩子站起。因为脚尖着地,时间过长,不利下肢肌肉发育。

3、孩子站不稳时,家长需及时扶好他们,防止孩子被摔倒,吓到,导致不敢再学站走。

4、不宜让孩子站时间过长。一次站立不超五分钟,否则会易影响下肢形状,且造成孩子疲劳。

门诊中,经常看到一些家长或老人双手扶着四、五个月的宝宝腋下在自己腿上站着,时不时还给孩子借力蹦几下。当医生上前制止,说明弊害时,总有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顺理成章的回答:“孩子就喜欢这样撑着站起来,不给他站还不高兴。”又或是:“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双腿力量,我们周围都是这样给孩子锻炼的。”针对这些扶站行为错误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为家长们上一课!

正常宝宝大动作发育中,4个月时候,踏步反射比较明显,扶着宝宝的腋下,宝宝可以站着进行踏步动作。

可是,千万别以为宝宝可以扶着弹跳了就习以为常。要知道宝宝离真正走路的时间还早呢,经常扶着宝宝腋下弹跳或行走,会影响髋关节和腿部发育,反而对宝宝成长不利。

所以,家长不要以孩子喜欢为由,过早让宝宝站、走、蹦跳。因为小宝宝不懂事,所以孩子的生长引导,应该由家长主导和负责。

扶站的两种区别

一种是自主扶站:孩子会自己借力于身边的沙发,栏杆,玩具等站立起来。通常情况下,不干预不鼓励。

一种是人为扶站:家长扶着孩子的身体使其站立,大多数情况都是架着腋下帮孩子站立。这种情况,坚决反对。

注意,这里所说的“扶着站”,是指婴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架着腋下被动站立,而不是指宝宝自动自发的行为。

为什么反对人为扶站

首先家长们得了解宝宝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之前在《宝宝大动作发展系列》文章中也一直强调)

:宝宝的肌肉力量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先是脖子,胳膊,肩膀,背部,腰部,骨盆,最后到腿和脚,不可以跨越式发展。

当宝宝上面的肌肉力量没有足够强壮的时候,单纯的练习下半身的肌肉,是吃力不讨好的。

这样的锻炼,没有任何意义,并不会对大运动发展有什么好处,因为腰背,胯骨的肌肉力量还不够强壮,基础没打好,楼房是搭不起来的。

非但没有好处,还会可能造成以下的结果。

1、形成坏习惯

肌肉是有记忆的,长期维持一个错误的姿势,肌肉就会习惯于这种姿势,再改就有点难了。

小月龄的宝宝因为腿的肌肉力量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时候,会倾向于把脚的力量也用上来想要帮忙,这样的用力就会导致“踮脚”和“膝盖绷直”的习惯。

经常这样做,肌肉形成记忆了,脚一接触地面,就习惯于绷起来,这样就很影响真正学步的进程,也会影响身姿。

有些宝宝学会走路了之后,还是非常喜欢踮脚,很可能就是很小的时候形成的坏习惯。

2、耽误平衡能力的形成

平衡能力也是宝宝需要体会和学习的,他需要经历跌跌撞撞,摇摇晃晃的阶段,才能训练自己的肌肉学习如何用力才能让自己保持平衡。

但是“扶着”这件事,本质就是一种过度的帮助,宝宝如果习惯于被扶着保持站立,很舒服很轻松,很可能就懒得学习平衡能力了,反而会拖后学步的进程,也会让扶着的家长不堪重负。

3、耽误了其他大运动发展的时机

小月龄的宝宝主要的任务是学会抬头和翻身,大一点要学会独坐,然后学爬,这样按部就班的发展,每一种动作都是宝宝身体协调能力,肌肉力量的锻炼和飞跃。

但是如果你从很小的时候就总是扶着站太久,宝宝会因为这种姿势视野更好,而很喜欢,他很可能就不喜欢趴着,这样腰背的核心肌肉力量没有机会锻炼,独坐就很可能拖到很晚,这样身体不稳定,精细动作和吞咽能力,都会受影响滞后。

如果宝宝对站着太感兴趣,他也很可能就直接跳过爬行,协调能力也没机会锻炼,长大以后也会协调能力也会不太好。

小月龄宝宝下肢的力量,和他的髋、膝、踝各个关键的稳定控制能力还不够,长时间的站立实际上是一种过度负荷的活动。早站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尤其是有一些相对弱的小宝、早产的小宝、早期运动能力发展中有点欠缺的孩子。

为什么不干预不鼓励自主扶站

正常来说,宝宝的第一次自主站立都是扶站的。通常情况下,对待孩子自主扶站的态度是不干预不鼓励。

当孩子的腰部,腿部等的肌肉力量已经到位了,他自己扶着东西能脚掌着地的站起来了,说明这是自身发育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家长无须干预。但是也不需要鼓励,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很容易被家长情绪影响,我们贸然的鼓励强迫孩子练习,也是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无益于孩子发育。

所以在孩子自主扶站的时候,不干预,不鼓励,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适应调整站立的感觉。

“扶着不会站”有问题吗?

有些宝宝会有这么一种问题,就是当大人扶着他腋下的时候,他的脚并不会自觉的蹬地,而是喜欢把两只脚抬起来,像是悬空的坐着,类似于这样:

一些家长会很担心,因为大多数宝宝,哪怕只有两三个月,一扶着都会很喜欢站着,甚至会在大人腿上蹦蹦跳跳,那么不会扶着站的宝宝是不是不正常呢?

虽然这样的宝宝确实是少数派,但是也不代表不正常。

大多数这样的宝宝,只是因为偏好问题而不喜欢被扶着站,他可能脚掌的触觉比较敏感,碰到坚硬的平面会不爽,或者双脚承重的感觉让他害怕,又或者他更喜欢其他姿势,不喜欢站立的姿势,都是有可能做出这种动作来拒绝被动扶站。

所以宝宝被扶着不去站,很有可能是意愿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但是确实有少数宝宝,因为肌张力低,所以有无法扶站的的问题。

但是肌张力低的宝宝,呈现的不正常状态会很多,并非只有“不能扶站”一种,最大的不同,就是会让人感觉浑身没骨头,尽管月龄很大了,依然很绵软。

肌张力有问题的宝宝,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大运动发展极度迟缓,如果你的宝宝抬头,翻身,独坐都没有什么问题,他的肌张力就没什么问题,就算是不爱扶站,也无需着急。

宝宝学步,能不扶就别扶

事实上,无论我们训练宝宝站立还是走路,都最好不要依靠外力扶着宝宝,帮他省力,帮他保持平衡。

应该设计环境,让宝宝发挥自己的能力,不停的探索试错,他才能更加明白如何控制身体,如何用力,最终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

你越是提供外力,他越是依赖你,反而会影响自身能力的形成,甚至出现非常错误的姿势。

就算是会走路了,因为之前被保护得太好,平衡能力在学步期间没有得到锻炼,走路也会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容易摔倒。

明白这些,你就会更加了解,“被动扶站”这件事是有多没意义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亲子游戏,偶尔扶着蹦蹦跳跳乐一乐。

只有宝宝通过自身努力做到“主动扶站”,才是对他大运动发展,真正有益处,有影响的事。

如果这是一道考试题,即使不知道正确答案,相信很多人都可以蒙对,是不是?人常说“过犹不及”,任何事情玩过度了恐怕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宝宝站立过早也是如此。

让宝宝过早站立的坏处,有一些大家凭借常识推断就容易理解,小宝宝肌肉力量不足,骨骼不够壮,关节韧带也不够强,过早站立很容易造成运动系统损伤,还可能导致骨骼关节变形,相信没有哪位妈妈爸爸愿意付出如此的代价。

大家不容易想到的,是宝宝最初的练习还会形成运动的模式记在脑子里,提早站立几乎必然是勉强的,姿势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偏差或变形,表面上似乎能力进步挺快,实际上动作的质量非常糟糕,而且会影响到日后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姿势动作都会陷于僵硬,所以有老百姓也管过早站立叫“傻站”。

然而现实当中,有些家长不自觉地会扶持宝宝过早站立,因为表面上似乎宝宝很喜欢的样子,最初由于原始反射的作用,如果扶持宝宝呈直立位,他们会反射性地伸直下肢甚至还会迈步;4-6个月左右因为伸肌发展宝宝也喜欢挺直双腿,但这些都不是真正地需要学习站立的信号,只要没有刻意帮助宝宝仅靠自己根本无法完成站立的动作;而等到9-10个月之后,宝宝自己扶着栏杆能够站起来了,这时候才真正开始发展站立的本领,妈妈爸爸除了注意保护,还应该适时地拉宝宝坐下来,以免他们长时间地勉强支撑体重,习得错误的姿势或者导致损伤。

支持和帮助宝宝发展运动技能是有益的,但一定要让宝宝自己主导,只有宝宝凭借自身的基础本领去尝试主动锻炼,才是安全的和有价值的。

我是儿保科医师,孩子什么时候能站立,过早站立好不好,这个问题几乎每次门诊都能听到家长在问,我的回答是:宝宝年龄10个月之后能够站立,过早站立不好。

那为什么要十个月才能够站呢?过早站立会有哪些影响呢?因为婴儿的运动发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进行的,先会抬头,再会翻身,再会坐,再会爬,最后会站着走路了,所以十个月之前绝大部分孩子不具备站立的能力,一般到了十个月之后孩子逐渐能够扶站再扶走。

过早站立会引起宝宝下肢骨骼变形,容易出现O型腿,所以不建议过早站立,家长们不要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哦。

美女儿保科医师育儿经,和你一起科学育儿快乐育儿!

一般情况下,宝宝在一岁左右开始会独立行走,只是走得还不稳,15个月能走得好了。早些的宝宝可以在10个月会独走,最晚一般不超过15个月。

1岁之前走路,小心O型腿

许多妈妈也许不知道1岁之前的宝宝,下肢肌肉和维持足弓的小肌肉群还没有发育彻底,并且宝宝腿部比较柔软,还不能极好的支持自个身体的全部力量,假如让宝宝过早的学习走路,脊椎和下肢就需要接受更多的负荷,对宝宝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呈现“X”型腿、“O”型腿。

宝宝太晚走路,也不好

有人说宝宝走路太晚是有福,这其实是误区,如果宝宝15个月仍完全不能独走,建议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和发育评估。

另外,也有家长认为宝宝不会走是缺钙造成的,就一味给宝宝补充钙剂,或去医院化验微量元素看缺什么东西。其实宝宝走得晚不一定跟缺什么东西有关,我们更应警惕的是神经心理疾病造成的,比如精神发育迟缓、脑性瘫痪、中枢协调障碍等。

学走路时要注意:

不要牵着宝宝:牵着着宝宝走,不仅会导致宝宝垫脚走路,而且如果不注意力道会导致宝宝胳膊的损伤。爸妈累的腰酸背痛,宝宝也得不到好的锻炼。

走路老摔跤:如果宝宝站着没有问题只是走时会摔跤只能说明是肌肉的力量还不够,要多加以引导训练;但是如果宝宝除了经常摔跤、还有蹲下起来困难、动作不协调、随年龄增长没有好转,就要到医院就诊,检查是否有先天性肌肉方面的疾病。

小儿的发育有一定阶段性,3个月抬头、6个月能坐、7个月会滚、8个月会爬、周岁才能走、24个月能双足并跳、30个月会独足挑。也就是说,婴儿从出生到一岁就完成了从爬行动物的(四肢)爬,到人{下肢}站立的几亿年的生物进化过程,这,不能不令人感叹!帮助孩子锻炼,要按此规律顺其自然才是科学育子之道。

婴儿生长发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换句话说,一个健康的孩子,不论是智能或是体格的发育都会随年龄而水到渠成的逐一健全起来,家长决不能拔苗助长过早的介入孩子的发育过程,如扶着仅仅3-4个月大的婴儿“学坐”、甚至“学站”,更有的家长担心宝宝“摸爬滚打”会外伤,常常直接从坐不经过爬就过渡到站立,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从医学的角度看,小孩的骨骼钙化不完全,骨质较软,孩子只有到十一个月左右时下肢骨胳的强度才能支撑起他的体重,如果在此之前,孩子的下肢骨骼还未有足够的承重能力负重时,勉强孩子去学站立、走步,容易造成孩子的“O”型(罗圈腿)、X型腿;三、四个月的宝宝脊柱的生理弯曲也没形成,同时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耐受过强的压力和运动,过早坐立,可影响脊柱的发育和弯曲度;再如大人经常向上牵着婴儿的手走路,由于孩子肘部桡骨小头的环状韧带薄弱,这样可能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过早的走路小脑发育尚未完善,也影响孩子的平衡功能,容易发生意外。

爬行是幼儿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婴儿的一种综合性的强体健身活动,更是他降生后的第一次全身协调运动,爬行可以促进肌肉、骨骼、神经、大脑的发育,防止脊柱弯曲,使他们的运动、神经等系统在爬行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协调,而且还可以为孩子更早、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打下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础。而“摸爬滚打”,也锻炼了宝宝的意志和胆量,有利于宝宝的个性培养,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婴儿爬行的这一重要的发育阶段。

人的发育过程中,翻身、坐、爬、立、走、跑等阶段缺一不可,如果出于溺爱,而提早或是剥夺了孩子的的阶段性的发育过程,那么宝宝的四肢及各种感官协调得不到足够的训练,大脑中本应由此而形成的全身各有关部位的协调运动和神经联系就不能建立,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到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出现学习困难、多动症、脾气不好等种种不良情况,因此,“拔苗助长”对宝宝的健康是不利的。

一般来说,正常的孩子,他的发育指标是水到渠成的生理过程,家长要明白,孩子个体发育不但受遗传影响,而且还受所处的环境、抚养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尽管年龄、月份相同,就个体来说,但其发育指标会有某些差异,有的快些,有的则慢些也就不足为怪,甚至还与季节有关,像是冬天出生的婴儿走路可能迟些,因为他们1周岁左右正值第二年的冬季,穿着臃肿的厚衣服,活动自然不方便,看起来则似乎发育较慢。只要遵照宝宝的生理发育规律科学育儿,保障营养、经常户外活动,到一定年龄自然会坐、会走,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当然,妈妈在经历了艰辛的十月怀胎和刻骨铭心的分娩,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人届有之,但这决不可成为忽视科学的过度溺爱,唯此才能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10件孩子不宜过早做的事,揠苗助长式的行为危害太大!想孩子快快长大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成长是一个过程,有很多事情我们不能让孩子太早去做,下面罗列了10件孩子不宜太早做的事。

1

不宜过早竖头抱

朵妈这里的竖头抱和竖头不一样,竖头抱是竖着抱宝宝,有别于横着抱,而竖头就是平日里的抬头,一般来说后者在月子里就可偶尔练习,前者要大约6月龄后才能完全竖立。

2

不宜过早学走路

有些宝宝10个多月就练走路,个人觉得太早了,成长应该一步一个脚印,什么月龄就学做什么,12月龄以下的宝宝建议多爬,锻炼四肢的协调性。当然不排除学走路学得特别快的宝宝,成长也是因人而异的。

3

不宜过早把屎把尿

有些爸爸妈妈受家里老人影响,或宝宝原本就由祖辈带。这时祖辈会直接把屎把尿,还口口声声说,你们小时候就这么长大的,也没见有什么问题啊。这时,你大约就哑口无言了。可现在年代不同了,育儿应更科学,你要勇敢的对他们说不。

4

不宜过早锻炼如厕

学会上厕所是宝宝向独立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教会他们这项技能,需要合适时机、足够耐心,甚至是读懂他们需要上厕所的各种表情。有的宝宝学得快,有的宝宝学得慢,父母不应该着急,循序渐进就好。

5

不宜过早分床睡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都1岁多了,便尝试着分床睡,我个人觉得实在没必要,孩子慢慢长大就会变得不那么依赖你,顺其自然吧。而且孩子和父母睡一起,父母可以随时观察孩子是否盖好被子。

6

不宜过早添加调味品

为了让辅食口感更好,有些妈妈添加原汁原味辅食不久,就开始放入香油、酱油、盐之类的调味品,这样不对。宝宝吃了含调味品的辅食后,再给他们吃原汁原味的辅食就难了。

7

不宜过早戴手套

宝宝用手去感知世界,刺激大脑发育,如果早早的戴手套,势必影响其发育,让宝宝手暴露在外,感知冷暖并无妨。如果害怕宝宝手冷,可以把手放进袖子里。

8

不宜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现在的宝宝没一个不喜欢电子产品,手机、平板是他们的爱,操作起来相当熟练,简直让我惊讶,包括朵朵。人生那么长,以后多的是机会看手机玩平板,没必要在头几年就玩。

9

不宜过早学脚踏车

孩子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肌肉的力量不够,骑车时需要用很大的力,而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儿童车,脚踏板之间的距离很宽,且座位与脚踏板间的距离很远。

10

不宜过早和宠物亲密接触

接触宠物能培养宝宝的爱心,但亲密接触还是要保证宝宝的安全。最近宝宝被小狗咬伤的新闻层出不穷,妈妈们千万小心,教宝宝有爱心的同时还要教他们保护好自己。

END

宝宝的成长发育,需要顺应孩子自然发展规律,如果违背规律,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尤其看到很多妈妈为了省事,把宝宝放到学步车里,让宝宝自己随便或站着,过跑来跑去,在宝宝还没有真正学会自己站立,自己走路的时候,千万不能过多提前学习这些本领。

小儿的神经发育符合头尾规律。

先从三个月开始抬头,到四个月五个月的翻身,六个月的坐立,九个月的站立,爬行,十一个月站立,直到一周岁到一岁半学会独立走路,都是经过从上到下的发展过程。也是宝宝能力逐步发育,大脑神经的控制平衡能力逐步增强的过程。

一岁以内的宝宝都是头重脚轻的,上半身重量大,而退步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善,肌肉力量不够,过早让宝宝学习走路,只能加重下半身的重量,导致O型腿,X型腿。

另外,在宝宝的足弓没有发育完善的时候就让学习走路,足部支撑力不足以承受身体重量,容易导致扁平足。

宝宝出生后一年内,脊柱发育较快,四肢发育相对慢一点,提前学习坐,站,走,会导致脊椎变形弯曲,影响身高。

宝宝的成长,一定要遵循婴幼儿成长发育规律,在适当的月龄学习恰当的本领,再加上大人适当的引导,会促进宝宝这项能力的发育。

所以在宝宝该翻身时让他翻个够,该爬的时候,就让宝宝爬个够,该学习走路时就别怕摔着而不让走。

这就是恰如其分,过犹不及。

过早地训练小宝宝学站立、学行走的危害

1、小宝宝的下肢、腰背部的骨骼和肌肉发育尚不成熟,则可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某些后患。婴幼儿骨骼中所含的骨胶原较多,钙盐相对较少,骨质柔韧性强而坚硬度差,在外力作用下虽不易断折,但却容易弯曲、变形。

2、若让小宝宝过早学着坐,可能影响脊椎发育,引起驼背;过早学站立,则可能引起臀部后凸呈“翘屁股”。

3、过早学行走,会因下肢、脊柱骨质柔软脆弱,难以承受超负荷的体重,不仅容易疲劳,还可使骨骼弯曲、变形,出现类似佝偻病样的“o”形腿或“x”形腿,或因足弓不堪重负,导致扁平足的发生。

4、在行走时,为了防止跌倒,小宝宝两大腿需扩大角度分得更开,才能求得平衡,这就使身体的重心影响了正常的步态,时间一长,便会形成“八字步”,且在行走时,呈现左右摇摆的姿式。

5、小宝宝出生后视力发育尚不健全,过早地学着行走,因看不清较远的景物,便会努力地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这会使小宝宝娇嫩的眼睛产生疲劳性损害,多次反复并长此以往,则可导致小宝宝的视力损伤。因此,应遵循宝宝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

小宝宝的生长和运动发育规律,一般婴儿出生后3个多月大时会用手臂支撑俯卧并抬头,4~6个月时会翻身,7~8个月时会爬行,1周岁左右时会站立、行走。

正确引导方式

1、在1周岁前,尽量让其在床上或地面柔软的垫子上学习爬行。爬行是小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它处于“坐”和“走”之间,是小宝宝开拓视野、认识世界的好方法。

2、同时,又锻炼了小宝宝的躯干,让小宝宝的大运动发育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爬行时小宝宝必须把头、颈抬起,胸、腹离地,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这不仅使手、脚、胸、腹、背、手臂和腿的肌肉得到锻炼而逐步发达起来,而且爬行又是一个全身的动作,必须靠手、脚运动协调才能爬行得好、爬行得快,所以爬行可使小宝宝身体的平衡协调功能得到完善,从而为以后站立、行走和跳跃打下良好基础。

3、小宝宝学会爬行以后,扩大了视野和接触范围,通过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了大脑使之更加聪明,从而促进了各方面的协调,对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应根据小宝宝生长发育的状况,先让其学爬行,待小宝宝长到11~12个月大时,才应逐渐训练其学站立、学行走,这样有利于小宝宝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一岁半的宝宝喜欢踮脚走路会影响腿型吗

从宝宝初学爬行到学会站立再到蹒跚走路,总有那么多的问题。小编来帮家长们解除疑虑啦!

踮脚走路

踮脚走路通常是暂时性小毛病,很多孩子在1~2岁时会经历踮脚走路的阶段,这十分正常。初学走路的孩子喜欢试验以各种方式站立、行走、奔跑,所以他们也会试着踮脚走路。一旦孩子发现这样站立和走路不舒服,他们就会慢慢地把脚跟放下来。

踮脚走路3原因

大部分孩子踮脚走路只是因为好奇和幼稚,无需任何干预他们也会走过这个阶段。

有的孩子是因为跟腱过紧,可能需要拉伸。

较罕见的情况下,踮脚走路可能是某些发育性问题的征兆,孩子还会出现其他发育延迟的信号。

什么时候不用担心

家长可以在家做一个记录日志。记录孩子踮脚走路的频率、频率是否有变化。如果孩子的情况如下,那你就不用担心:

孩子不是一直踮脚走路,有时候他的步态完全正常。

睡觉或躺在地板上休息时,孩子的脚没有指向前方。

你能够轻松地上下屈伸孩子的小脚,不用花太大力气。

如果相反,孩子整天都踮着脚走路;休息或睡觉时,孩子的小脚仍保持向前弯曲的姿势;你用力屈伸孩子的跟腱和小腿肌肉时,觉得太紧……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其中这些症状,请去看医生。

医生可能会做什么

儿科医生会做三件事:

观察孩子走路。

弯一弯他的小脚,看看跟腱是否正常,再看看孩子是否能够放下脚跟平着站立。

评估孩子的整体发育水平、肌肉状态和协调性,有必要的话请医生提供进一步的帮助和测试。

如果跟腱或小腿肌肉过紧,医生可能会把孩子转去理疗科,让理疗师向你演示拉伸跟腱的方法,你就能在家给孩子做。将孩子的脚向小腿正面弯曲,每天约10次。你可以一边做一边唱歌,像是在玩游戏而非治疗。你还可以把这个步骤加入换尿布的流程。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让他面朝墙壁,前倾靠在墙壁上,同时脚板紧贴地面,膝盖向墙那边弯曲,以作为康复训练。

O型腿和内八字

幼儿的腿通常看上去都有一点弯曲。事实上,很多孩子的腿在2岁以前都是弯的,而且在6岁之前很有可能看上去都有一定程度的内八字。有时候,孩子的腿有可能在8~9岁之前都不会变直。

➤o型腿和内八字都只是正常情况的些许偏差,不需要治疗。典型的情况下,孩子的腿会在他10岁的时候才变直。

➤支架、矫正鞋以及特殊锻炼一般都没有什么用,甚至有可能阻碍孩子的生理发育,并引起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极少情况下,O型腿和内八字是由于疾病而导致的。关节炎、膝盖处骨骺损伤、感染、肿瘤、胫骨内髁骨软骨病(胫骨内翻,一种胫骨的发育性疾病)、佝偻病都可以引起腿部弯曲

小宝宝过早站立好不好和宝宝喜欢八字蹲正常吗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小宝宝什么时候可以站立 过早站立有危害,练习扶站有技巧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