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书法介绍的问题,以及和欧阳询八字分布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书法介绍汉隶八分体的关于八分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书法介绍欧阳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结合了了汉朝隶书和晋代楷书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汲取长其他书法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他书法的整体风格偏严谨工整。
他的字体的形状虽然有些长,但是整齐紧密,布局非常合理,整篇看起来显得很有气势,四面具备,八面玲珑,却又恰到好处。他的书法用笔工整,笔力刚健一丝不苟,长短适宜,远远超出了同辈同时期的书法学家。后来更是名声鹊起,书法被很多人临摹。他和虞世南都是因为书法而在初唐有了名气,被人们并称为“欧虞”,同时也是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
欧阳询的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比较严谨。字形虽然有些长,不过分布却非常匀称,字间又比较紧密,显得非常有气势,但是却不凌厉,给人恰到好处的欣赏感。他的书法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字体都是向右延伸,不过好在重心比较稳固。
最为后人赞颂的是欧阳询的楷书,他的楷书笔力刚劲,笔法精通,结构上态度严谨,后世的人学习书法,很多都受了欧阳询的影响,他的楷书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同样继承了欧阳询的书法,不过也有自己的特色,被人称为大小欧阳。
欧阳询在长期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总结了练习书法的八个要素,为后世研习书法的人指点了道路。
欧阳询虞恭公碑译文是什么
碑,石碑。碑文,就是石碑上刻得字,我国大多的石碑都是葬碑,上面所刻的字当然就是墓志铭了。据记载虞恭公碑高约为三点六米,宽一米多,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碑之一。
公元637年,由已经八十一岁高龄欧阳询在岑文本编撰后所书写的。全文有二十八行,每行约五十九个字,共约两千八百个字。经过风雨的侵蚀,现在所存仅八百多字,从整体上来看,该碑分布均匀,结构严整。书写平正密合,笔法严整,字正笔圆,结构颇见古韵,被评价为楷书之最,为后世所效仿,其文学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宋代时期,碑石的下半部分出现了断裂,同时又因为小孩的嬉闹,使得下半部分的位置有所移动。在当时对该碑的评价虽然高,但是学习的人并不多。宋朝的拓本最多也就是上半部分的八百多个字,之后又有翁方纲和罗振玉等人进行修补,为人们提供了参考资料,可惜的是其释文一直未能有幸与世人见面。
就传世拓本而言,有北宋的陆谨庭旧藏,这应该是除四川王华德藏本之外的最好的一个拓本了,可惜的是并没有流传下来,只留存在了王壮弘的记载中。另外还有南皮张之万旧藏浓墨拓以及三行六字的陈镛藏本,四行七字的王华德珍藏本和相对而言较多的四行八字——嘉庆内府旧藏宋拓本、临川李氏十宝本和四欧堂本。残卷则是能看见四百多个字的贵池刘氏藏本。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全文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很多人都听过这首歌,也知道这首歌的灵感来源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那么这跟我们今天要谈的《兰亭记》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容我一一为你道来。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但是欧阳询的《兰亭记》是楷书。行书跟楷书的区别很大,想必也就不用我来为大家科普了。但是书法也是有共通之处的。欧阳询最初学习的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之后又学习了秦篆、汉隶、魏碑等,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其书法被后世称为“欧体”。
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习书法,最初的老师是书法世家的卫夫人以及他的叔父王廙,随后又专心研究秦汉篆隶大师的作品,博采众长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行书,其《兰亭序》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有了前者王羲之的成就,再要书写《兰亭记》就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因为如果你写的不好,是会被世人耻笑的。不得不说欧阳询有着非凡的胆识,他不但有楷书写了《兰亭记》,同时也用自身的才气得到了人们的称赞。《兰亭记》一文结构严谨,用笔险绝,字体挺拔秀丽,气势浑然天成,被世人称之为欧体书法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的艺术瑰宝。
《兰亭记》原石已将流失,其拓本传世的也非常少,而且都被珍藏,很少现世,所以见过真的人寥寥无几。
欧阳询的代表作是哪一部
历史名人,都是有自己的代表作品的,就算是没有代表作品,那么历史贡献一定是会有的,不然怎么名垂千古。可是大家别忘了跟名垂千古对应的一次词叫做遗臭万年,比如秦桧。
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欧阳询是属于哪一类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代表作品吧,想必那时你自己就会有一番定论了。
喜欢书法的,再详细一些说是喜欢楷书的朋友一定听过这么一个人,他擅长楷书碑刻,现今可以看到的作品就有十几种,虽然经过专家认定是真迹的只有四种,但是这也够让许多的我们学习很久了的。
欧阳询的许多作品都完整的流传了下来,比如记述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避暑的《九成宫醴泉铭》,该作是魏征编撰的,然后他再以楷书写成,当时欧阳询已经七十六岁高龄,却依旧笔法严整,丝毫不显姿嵋之态,其书法造诣可见一斑。被赞为“楷书之极则”的《九成宫醴泉铭》一直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另外还有楷书作品《三十六计》、《八诀》、《虞恭公碑》、《皇甫诞碑》、《化度寺塔铭》和以小楷写成的佛教经典作品《心经》。行书作品则以以《梦奠帖》、《张翰帖》最为出名。
隶书作品有《唐故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写于贞观年间,碑文是李百药撰写的。欧阳询的隶书流传下来的非常少,而这篇碑文笔法严谨,气势雄健,颇有六朝遗风。
欧阳询书法特点在于哪里
欧阳询是我国唐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祖籍是在潭州临湘也是就是现在的湖南省长沙市人,他自小时候就聪明机智,思维敏捷,后来更是对史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可以说的上是博览群书。
而其中他又对书法特别痴迷,最喜欢联系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在王羲之的基础上,柔和了汉隶的特点,自成一体。在隋朝时期他的书法就非常有名,后来又担任太常博士一职。
他的书法继承了魏晋时期的经验和特点,又在汉隶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用笔从古书中出,所以浓重磅礴,干净利落,疏密相当,紧密结合,可以用“险劲”两个字概括,在当时就曾名扬到其他的国家,曾有朝鲜使者慕名而来,可见欧阳询在当初的书法界的名气,可是他却依旧不骄不躁,照样严谨小心的练习书法。
据说欧阳询的相貌丑陋,但是他聪明有觉悟,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初唐四大家之首,而后世所流传出来的“欧阳结体三十六法”也是从他的书法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和方法,对后世后人们的书法入门提供了重要的方式。
他的书法整体来说相对严谨,字体偏长却分布均匀,气势非常奔放,虽然多数向右倾斜,不过重心很稳固,几乎没有倾斜的感觉,他书法的这一特点是后世人竞相练习的重点。
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心经全文介绍
欧阳询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人。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在隋朝时就已经小有名气,曾经做过太常博士。他也被封为是初唐四大家之首,在当时的社会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欧阳询书法从魏晋流传下来的经验中又揉合了众家之所长,最终自成一体,有了自己书法的特地单。他下笔的手法和古隶相似,比较凝重沉着,转折处非常利落。欧阳询的书名在当时可算是名扬天下,在唐代那种书法学发展迅速而鼎盛的时期,凡是有人提起楷书,都会说起欧阳询。不过欧阳询在书法上依旧兢兢业业,时时钻研。
欧阳询写的《化度寺禅师舍利塔名》《皇甫诞碑》等著作被誉为唐人楷书第一”,他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十分的严谨肃穆,后世人所说的“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里面摸索出来的经验。
《心经》全名是《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佛教经典书籍,虽然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字,却是完整的概括了六百卷的《般若波罗蜜经》的所阐述的核心精华。菩萨想要成就无上智慧,就必须要修习《心经》,这本书值得反复的思考,而欧阳询的书法更是锦上添花,给予了这部《心经》更特殊的意义。是现存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欧阳询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也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不可磨灭的地位。
汉隶八分体的关于八分检《汉书》、《后汉书》均无“八分”这个名称,顾南原曰“终汉之世隶无别名也”[10],所言甚是。“八分”首次见于史书是在《晋书·卫恒传》中,“今八分皆弘之法也”。关于“八分”的名称及其含义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古今法书苑》引蔡文姬说:“臣父造八分,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11]
②唐代张怀瓘引王愔说:“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③宋代郭忠恕说:“书有八体,汉蔡邕以隶作八分体,盖八体之后又生此法,谓之‘八分’,近矣”。[13]
④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迳指八分为“汉隶”[14]。
⑤元代吾邱衍《学古编》说:“五曰:八分,八分者汉隶之未有挑法者也。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善用篆笔作汉隶字,即得之矣。八分与隶人多不分,故言其法”。[15]
⑥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卷二十《隶八分考》引高凤翰《八分说》:“笔画平直,仍小篆而去其繁重者,隶也。因隶而加掠捺,八分也”。[16]
⑦徐邦达说:“章程书则是篇章上的字,所见有:书于汉献帝建安廿四年(公元219年)的《贺捷表》等摹刻本,可见八分楷法应当就是这一类的字体无疑”。[17]
面对上述纷纭复杂的诸多说法,若无实物资料的佐证,是无法理清头绪的。从出土隶书编年资料来看,第一种说法是荒诞不经的。尹湾汉墓名谒木牍上已是相当规整的八分书了,其书写时间在西汉末年,因而蔡邕造八分之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第三种说法谓“蔡邕以隶作八分体,八体之后又生此法”显系无根无据的猜测之词。第四种说法迳指“汉隶”为“八分”,启功先生,裘锡圭先生也如是说,这正如前文所言,是没有把汉隶和八分书区别开来,“汉隶”和“八分”两者词义内涵和外延不完全相同,汉隶可以包涵八分,反之八分则无法包涵狭义的汉隶。此说也从形态上无法解释尹湾名谒木牍上的字体,因而此说不够确切。第五种说法似以汉金文之类的字体为八分,殊误。第七种以为“八分楷法”即楷书,指的是钟繇《贺捷表》之类的书体。徐先生认为章程书指的是《贺捷表》之类的字体,现暂不论其论断是否正确,我们在出土隶书编年资料中也未见有这类字体,因而“八分为楷书说”是没有实物证据的。笔者认为只有王愔的说法和高凤翰的说法比较接近八分书的历史真实。若细加分析,两种说法基本一致。关键是“字方八分”应如何解释。笔者认为:“方”字在此处系实词,即前文所说的“字方八分”的“方”,“字方八分”应理解为“字体方广,向左右八字分布”。这是对八分书所作的最简洁最准确的概括。验之出土资料亦然。如五凤元年简,以横画取势,“年”字写成五条横画,“凤”字写成六条横画,横平竖直,仅在横画末作波尾,这正是王愔所说的“古书方广,少波势”。而尹湾名谒木牍则不然,如“太”字,“史”字弱化横画,夸张挑、捺旦,左右对称分布,整个字端庄稳重,用“字方八分”来形容是十分准确到位的。其演变过程正是高凤翰所说的:“笔画平直,仍小篆而去其繁重者,隶也,因隶而加掠捺,八分也”。从出土资料来看,说“字方八分”为字的大小恰合古尺八分之数是站不住脚的[18]。说“八分”为八成的古体也看不出尹湾名谒木牍是哪一种书体的“八成”,我们从中看到最显眼的是其字形的八字分布。首先,我们应当辨明汉隶、八分的书法学意义。
①用笔上:“运臂”与“运肘”之别
前文笔者从形体上认定定县汉简为汉隶的成熟期字体,尹湾名谒木牍为八分书的较成熟的字体,现从用笔上予以说明。笔者认为定县汉简和尹湾名谒木牍属于两种笔法系统,前者用“隶”法,后者用“分”法。
何谓“隶”法?前文已点到,隶书的笔法来自上古隶人的契刻之法。鲁国尧先生曾对两汉人著作中“隶”字作过穷尽式研究,最后得出:两汉人所用的“隶”字真正涵义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书吏”,“狱吏”之类,而是指刑徒,即罪犯。鲁先生认为隶书之名是班固出于对秦始皇的痛恨而采用的卑称,因为秦朝实际上是以隶书统一了全国的文字。[22]笔者不同意鲁先生的结论,但鲁先生所考证的“隶”为刑徒、徒隶之说已得到学界的公认。前文已言,隶书及其笔法源自战国秦系文字,笔者近来整理新出土青铜器铭文,偶然发现秦国上郡所造的兵器上常有“工隶臣某”的铭文,如:
(图十三)廿四年,上郡守臧造,高奴工师,丞申,工隶臣渠。
《文物研究》第12辑,黄山书社,2000年1月。
(图十四)廿五年,上郡守周造,高奴工币口,丞申,工隶臣口。
《华夏考古》1991年3期。
(图十五)卅八年,上郡守庆造,(漆),丞秦,工隶臣于。
《文物》1998年10期。
毫无疑问,这类字体应是这些“工隶臣”们刻划上去的,这类兵器上的刻划铭文即秦书八体之“殳书”,[23]1995年发现的十九年大良造庶长殳的下部铜鐏铭文可为确证:
(图十六)十九年,大良造庶长鞅之造殳,郑。
《考古与文物》1996年5期。
这些兵器上的刻划铭文(殳书)应是隶书的最早源头之一。这类文字是刻划上去的,须用很大的力气,因而也形成了与篆书完全不同的握笔(刀)方法和运笔(刀)方法,笔者经过反复研究琢磨,发现刻划这类字体的发力点不在腕部,也不在肘部而在臂部,是以臂关节为支点,从左向右刻画的,故其横画常向右下倾斜,这就是隶人契刻之法。隶书的笔法来源于这种执刀法和运刀法,故古隶的横画也常向右下倾斜,至汉隶始能平直,但不管汉隶如何成熟,其“下笔处”[24]仍在字的左边或左上方,这也是笔者认为定县汉简为汉隶的笔法上的依据。定县汉简虽然其横画微有提按,从总体上看还是取横垫,字体扁平。定县汉简也追求对称感,但不是左右对称,而是上下对称,如(图十七)[25]中的“王”、“无”、“天”、“廷”等字的上两横均微向上翘以与下横的波尾上下相对称。定县汉简的横画多成向下微凹状,如(图十七)中的“王”、“无”、“者”、“马”、“可”等字的横画,这正是运臂书写造成的必然结果,清代书家何绍基、伊秉绶深谙此法,故其书苍茫浑厚、朴茂高古,正是继承了古隶、汉隶之法。
何谓“分”法?“分”,《说文》“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八”,《说文》“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从“八”之“小”、“詹”、“公”、“半”诸字均有“分别”、“相背”之义,故知“八分”非言数而言势,证之尹湾名谒木牍正相吻合,如其上之“太”、“史”、“奉”、“不”、“吏”、“令”诸字挑、捺左右分飞,分别相背之形已极尽夸张之美。“八分”的笔法与小篆[26]相关涉但又不同,这就是书史上艳称的“外拓”法和“内擫”法,八分书外拓,小篆内擫,千年笔法导源于此,后世书家,钟繇一路擅长外拓法,右军一路擅长内法。[27]但不管是外拓法还是内擫法,这种笔法的“下笔处”在字的上方,书家是通过运肘来完成的。外拓法从上方运笔下来,左右相背,内擫法从上方运笔下来,左右相抱,沈尹默先生总结右军笔法为“转左侧右”真乃不刊之论。
②结体上:“平画宽结”与“斜划紧结”之分
沙孟海先生曾总结:“北碑的结体大致可以分为‘斜划紧结’与‘平划宽结’两个类型,过去少人注意。《张猛龙》、《根法师》、龙门各造像是前者的代表。《吊比干文》、《泰山金刚经》,《唐邕写经颂》是后者的代表,后者是继承隶法,保留隶意。前者由于写字用右手执笔的关系,自然形成,这样分系,一直影响到唐、宋以后,褚遂良、颜真卿属于后者,欧阳询、黄庭坚属于前者。南北朝是其起点”。[28]
沙孟海先生的结体两系说确为发前人所未发,两系说已为书法界广泛接受,论书法结体者莫不以此为圭臬。沙先生认为“平画宽结”继承了隶法,甚确。但笔者不同意沙先生关于“斜画紧结”的说法,笔者认为“斜画紧结”继承的是“八分”法,“平画宽结”与“斜画紧结”在用笔上乃“运臂”与“运肘”之别。由此,笔者认为两系结体的起点应为汉代,而非沙先生所言的南北朝时期。
关于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书法介绍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