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属相 > 文章页面

游神的闽台特色游神民俗文化案例(福建游神的来历)

第十四届闽台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福州开幕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游神的闽台特色游神民俗文化案例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游神的闽台特色游神民俗文化案例的知识,包括有八字胡的神像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游神的闽台特色游神民俗文化案例儿时的年味丨唱太公游神的闽台特色游神民俗文化案例

青山王,全称青山灵安尊王,是福建泉州三邑惠安县青山的守护神,不仅有山神、行政神的神格,也颇具司法神的职能,相当於三邑的城隍爷,故青山王配祀有判官、阴阳司等诸司幕僚、范谢将军等神,也常常有出巡、暗访等活动,主要目的就是明察辖区善恶,缉捕恶鬼凶神。日本学者铃木清一郎在《台湾旧惯冠婚葬祭与年中行事》,指出青山王有代天巡狩的职能,亦与王爷信仰有关。随著泉州三邑移民在台湾的开垦,台湾的青山王信仰也日益扩大,其最有名的庙宇是台北市的艋舺青山宫。

游神的闽台特色游神民俗文化案例

艋舺大拜拜:青山王暗访

每年农历10月「迎青山王」的祭典活动,是艋舺一年一度的盛会,也就是俗称的「艋舺大拜拜」。祭典为期四天,活动包括前二日的暗访夜巡,第三天的绕境活动及第四天的为青山王诞辰。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阵头齐聚较劲、神兵神将绕境游行,信徒聚集膜拜,炮声乐声此起彼落,场面热闹气氛热烈……

坐落於台北贵阳街的艋舺青山宫,创建於咸丰六年(1856年),主祀灵安尊王,简称青山王,与台北龙山寺、清水巖祖师庙并称为为艋舺三大庙,列为三级古迹。

相传清咸丰年间,发生的一场大瘟疫,来自福建泉州惠安县的渔民,奉请故乡青山王神像来艋舺,希望藉助神威来弭平瘟疫。罹病者前来祈祷庇佑後,多获痊愈,於是信徒日增并集资建庙,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青山王不仅被视为可消除瘟疫的威灵,也和城隍爷一样,有掌握阴间司法、赏善罚恶的地方守护神。

「暗访」指的是神明在夜间出巡,目的是驱逐邪恶瘴疠、探视民间疾苦及缉捕恶鬼凶神。因夜巡是抓鬼除恶的行动,为了防止恶煞跑进来,早期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且大人会禁止孩童观看,催促孩子早早就寝。不过,现在就没有这样的忌讳恶鬼凶神了。

本篇为纪录此次祭典活动第二日(国历12月7日/农历10月21日)的夜巡行动。活动从下午四点就开始,从青山宫出发,绕行艋舺与西门地区,最後返驾青山宫。

「报马仔」是夜巡绕境队伍里的先锋,任务是探路及报信,且行进时沿途敲锣,告知信众绕境队伍即将抵达。「报马仔」的装扮相当的奇特,头戴斗笠、肩背纸伞、手提铜锣并穿著草鞋,另外还留有八字胡、戴老花眼镜等。

报马仔的这一身装扮虽然看起来有点滑,但可是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例如,斗笠与纸伞是让报马仔在赶路时可以遮阳避雨,眼镜是要明辨是非,而两撇翘起的胡子宛若燕尾,有著言(燕)而有信之意。

紧接著「报马仔」的是「土地公轿」,为暗访夜巡队伍的带路使者。

各轩社的头旗、西灯、彩牌、鼓亭等参礼。

由大型神偶组成的阵头,是庙会活动代表性的阵头之一,在南部称这种大型神偶为「神将」,在北部则称为「大仙尪仔」。一般来说,神将通常成群结队,很少会单独出现的。青山王出巡时,常见的大仙尪仔有谢将军(七爷)、范将军(八爷)、文判官、武判官等等。

大仙尪仔的身长约有一般人的两倍高,由一人穿套其中扛抬,迈大步行进,让神偶双手呈大幅摆动,以显示其威严。

一高一矮、一白一黑的七爷八爷,为阴间的差使,职责是缉捕恶鬼妖怪,维持阴间秩序,是夜巡暗访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神将。

温文儒雅、粉面的文判官(图右),职责是调查人民的品德、纪录善恶及下定判决,所以可以看到文判官一手持毛笔,一手拿判决书。气势威严、怒目而视的武判官(图左),职务为文判官判决後,负责执行犯人罪行,其背後有五方旗并手持刑具。

大仙尪仔的脖子会挂著一串「咸光饼」,这些中间穿孔的圆饼是祈福的平安物,经常可见信众争先恐後的讨「咸光饼」吃,以祈求平安。

紧随大仙尪仔阵後的是手持「长脚牌」的「执事队」。长脚牌上除了书写神明的称谓外,还有上肃静、回避等字样。手持铜锣的「清道夫」,是为神明开道的衙役,沿途清理污物、秽气及阴间鬼魂。

「八将团」为青山王的驾前护法,是由八位将军及一名葫芦童子所组成的,因手持枷锁刑具,故称为枷将军、锁将军(各四位)。枷将军为红面,身穿露右肩的红色半衣,锁将军为绿面,身穿露左肩的绿色半衣,八位将军皆头戴官帽,面露獠牙。手持葫芦的童子,相传为白鹤化身,为「八将团」中的引路者,又称引路童子。

「八将团」所持的武器有枷、锁、虎牌,火签,钉槌,大刀,虎头闸及钉板。

这里的「八将团」并非「八家将」,除脸谱、造型与基本成员不同外,动作与步伐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八将团」的动作较「八家将」来的阴柔些。

头灯、马头锣及哨角队等,为青山王爷驾前的前导,有指挥、开路,并宣示神明的到来。

最後就是青山王的神轿。

为了让神轿能够停留久一点,有些庙宇与坛头会排出哨角队来接驾,并施放炮火与烟瀑,来达成挡轿的效果。

夜巡绕境的最後一站返驾青山宫,大仙尪仔返庙前要举行「过火」仪式。过火有清净之意,神像过火代表著邪神不附身,而信众过火表示祈福消灾。

大仙尪仔一一返回,青山宫内挤满了观礼的信众。

最後青山王也返驾,结束了暗访夜巡之行。

儿时的年味丨唱太公

年味是什么,无非就是过年前后的那一种仪式感,只有经历了那一种特定的仪式,才能过出年的味道。

每一个地方,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年的味道也都不尽相同,而随着年龄,见识的增长,对于我来说,还是觉得还是儿时的家乡,年味更足。

如若让我在那记忆中,挑几件深刻的事的话,却也就那么几件,而“唱太公”,却是我永远忘怀不了的,一件极具年味的活动。

我的家乡在湖南邵阳,每到了快过年的前半个月左右,我们当地人就会“唱太公”,“唱太公”是我们当地的方言,“太公”指的是祖先,而“唱太公”其实就是一场祭祖活动,一来表示不忘先祖,二来也是希望先祖能保佑子孙后代,将来能大福大贵。

对于这场祭祖的活动,可以说,一般殷实一点的人家,每到年底都会搞一次,久而久之,这也成了过年前的一个特殊符号。

我家也不例外,每到了临近年关的时候,我父亲总会找几个道士来,然后挑选个良辰吉日,作为“唱太公”的日子。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每到了唱太公的那一天,那些道士便会带着道具,天还未亮就来到家中。然后父亲会让他们先来吃一顿早饭,早饭过后,我和家里的人,便会带着道士去我们族的祠堂里面“抱太公”。

“抱太公”

这是唱太公的第一个环节,当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不论谁家唱太公,首先要去家族的祠堂,去把祠堂内的三个太公抱到自己家去,然后才能去唱太公。

记忆中,那三个太公都是木材雕刻的,身型都不大,全身涂染着各种颜色的漆,外面披挂着一层一层的红布,像极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三个太公各有各的特点,第一个太公身躯矮小,蓄着一撮漆黑的八字胡,眯着双眼,手执一柄铜剑。第二个太公最高,长髯,凤眼,像极了关云长,浑身散发着一股浩然正气。第三个太公的体型则算中等,左手托着一个瓶子,右手伸出二指放在嘴唇前,似乎在碎碎念着什么。

抱走太公后,我们便要在祠堂前放一条鞭炮,示意今天我们家唱太公,先把太公抱走啦。

太公抱回来后,那道士便会在我家正堂北面,横置一条长板凳,将三个太公按次序放置在上面,然后做一些准备工作,诸如在周围的墙壁上贴满符纸,在太公旁边摆好贡品等……

接下来,就会开始唱太公了,这也是我儿时最喜欢看的东西,那时候,不论谁家唱太公,我都会跑去观赏一番。

唱太公一共有三人,一人打鼓,一人敲锣,还有一人便在三个太公前做法事,念经文。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然是做法事的道士。

道士一身黑长褂,头束庄子巾,左手拿一个五色彩布制成的道具,形状犹如一个拖把,另一手则拿着铜圈,上面挂满了铜钱,摇晃起来叮当作响。

唱太公的时候,道士嘴里会一直念着经文,两手做着各种各样的奇怪动作,还不时从口袋里拿出几粒迷,洒在周围,像是进行某一种仪式。

而另外两人则分别负责敲锣和打鼓,他们各自分工明确,也是极为有节奏感的,打鼓的先打五下,然后敲锣的敲一下,那种节奏我至今也无法忘怀,“噔、噔噔、噔、噔、锵……”。

每唱到一个段落,就会有高潮,这时候,敲锣的与打鼓的,节奏都会突然加快起来,然后道士便会拿出一个牛角号子,将尖端贴在嘴角,然后深吸一口气,鼓起腮帮子,猛然吹起来,音色明亮、粗旷,给人一种热烈奔放的感觉,我每每听到这种声音,都会异常激动。

这时,就会有早已准备好的人,在门口点燃一条鞭炮,伴随着鞭炮声,号角声,敲锣打鼓声,一个小段落差不多就唱完了。

小时候,在那个缺乏娱乐的时代,每逢有人唱太公,我便会和几个小伙伴在主人家房子外面等。

等里面的道士唱到高潮,然后别人把鞭炮扔到外面放完后,因为有一些鞭炮没有爆炸,我们便去地上寻找那些漏网之鱼,我每捡到一个没有爆炸的鞭炮,就会非常高兴,然后自己拿着去放。

唱太公一般都是要唱一整天,一天中,大致可以分为前半场,中场,后半场。前半场一般上午唱完,中场下午三点钟前唱完,后半场则要唱到晚上七点钟左右,而在这期间,主人家也会搞一桌好酒好菜,让道士在自己家吃上几顿饭。

在这三场当中,前半场可以说只是个开端,中场只是个过渡,后半场则可以说是高潮环节,那时候,我看唱太公最期待的也就是下半场。

每到了下半场,做法事的道士将由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人依旧穿着黑长褂,另一人则一身黄色的法衣,头戴五老冠,冠呈莲瓣形,五片莲瓣上分别绘有“五方五老”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长带。

听父亲和自己说,五方五老是汉族民间的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他们分别是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这五老分别掌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土地。

这时候,两道士会各持自己的法器,将三个太公放于正堂的中央,两人各站一角,围着三个太公手舞足蹈,或在地上打个滚,或又突然跳起来,在太公旁不断的转圈,步伐也是越来越快,这时候,旁边敲锣打鼓的人,速度与力道也会突然增加,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时高潮了。

“啊呜啊呜啊呜……”

最终,一个道士再次拿出一个牛角号吹起来,而另一个道士则把主人家事先安排好的大公鸡一把抓住,围着太公转了几圈。随后扣住鸡头,一刀从脖子划过去,鲜血喷涌而出,接着道士熟稔地将那些沾有血迹的鸡毛拔出来,粘在墙壁上的符纸上面,并把鸡血倒在一只碗里面。

每当看到这里,我就会偷偷溜走,因为如果还站在那,就会倒霉的,大人会把那公鸡流出来的血让你去喝,而且是喝生的那种,也不知道这有什么好处,反正我是最受不了这一环节。

当唱完下半场后,一般也就快到了晚上,这场法事也就差不多做完了了,这时候,主人家便会把亲朋好友都请来,吃一餐晚饭,大家其乐融融。

然后道士就会拿出一张大黄纸,用毛笔在上面写下主人家家族三代人的名字,然后盖在太公头上,希望太公保佑子孙吉祥富贵。做完这一系列的事情后,主人家便会再次抱起太公,送往祠堂,俗称“送太公”。

儿时,自己真的很喜欢看唱太公,每到了年底,家人都在忙碌购置年货的时候,我却经常到别人家看道士唱太公,常常看大半天都不肯回家。

有时候别人家唱完了,自己却还想看,童年的我,便在家里拿三个小板凳,当做太公,放在长板凳上面。然后自己用床单当做道袍穿在身上,没有帽子,就戴着父亲的鸭嘴帽。

自己有模有样的唱起来,如果还有伙伴也在身边,就把家里的铁桶倒置过来,让他在一旁敲打,那时候别提有多高兴了。

对于我来说,那时候年味最足的,莫过于年底家家户户唱太公了。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观念的改变,唱太公这门古老的传承,却渐渐发生了断层,我每次回家过年,虽然总能听到,那唱太公时独有的那种号角声,可是我也知道,它变了,它已经衰竭了,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经历过年轻后,它便永远不复往日的风光,沉默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有时候,我常常听到老父亲抱怨:“现在过年,越来越没一点年味了。”

我不禁问:“怎么没有年味了?”

父亲悲叹道:“现在的人们虽然都富裕起来了,可唱太公的人家,却越来越少,这是要干啥?这是要把自己的老祖宗给忘掉啊!老祖宗都给忘了,还过个屁的年!”

#羽西X红蕴新生#。

关于游神的闽台特色游神民俗文化案例和有八字胡的神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第十四届闽台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启幕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