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永康方岩胡公庙解签网的一些知识点,和出入空门不记年解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永康方岩胡公庙解签网普门颂的详解永康方岩胡公庙解签网首先恭喜你是一签很好的签。签意是:签诗首联写赵宋王(赵匡胤)朝开国时的大好形势,时运亨通,物产丰饶,天下太平,普天同庆;赵匡胤奉天承运统一全国,结束了战乱,平息了兵祸。末联由远及近,从两个不同侧面表现太平盛世、熙熙而乐的情景:由于政治清明,公务剧减,当官的悠哉游哉,在甜蜜的梦境里逍遥;凯歌阵阵,农民们安居乐业,喜庆团圆。(末联也可以这样理解:家中的妻子思念即将回家的丈夫,陶醉在甜蜜的春梦里;吃尽征战之苦的士兵们在此起彼伏的凯歌声里,遥想回乡与亲人团圆的情景,更是喜不自胜。)本签典故“宋太祖登基”,兆应上上大吉。
普门颂的详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中的一品,即第二十五品。本品的内容完全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利益。因此往往人们把这一品独立礼诵。世俗有人称之为“观音经”、“普门品”。其实较为详实的称呼应该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此部经是由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主讲。本经的梵语原名“萨云芬陀利修多罗”。萨云——妙法,芬陀利——莲华,修多罗——经。妙法是法,因妙法难理解,故以莲华作比喻。
法,指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山河大地,色法、心法、有为法、无为法等均包括在内。在此经中将此无量无边之法归纳为三大类,即心法、众生法、佛法。不论哪一种法,都是极其微妙的,三者无别,故说“妙法”。
为何心法是妙法?因为万法皆从心生。此心不是指我们的肉心,而是指遍法界、尽虚空之真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以人法界为例,一念心刹那不同即可遍及十法界。动一念贪心,则落饿鬼道;一念嗔心,则堕地狱法界;起一念愚痴,便落畜生法界;忌妒心起,又落修罗界。生一念善,落人法界;起十善心,上天法界;证一念真空,落声闻法界;起一念缘起,就到缘觉法界;生一念菩提心,就是菩萨法界;动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是佛法界。人法界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然。百界就在此一念之间。“是心具地狱,是心造地狱;是心见天堂,是心造天堂。”“是心是菩萨,是心作菩萨。”。心念不可思议,所以称心法妙。
为何众生法妙呢?世间凡有生命的东西,都称为众生。众生的活动不外身口意三业,都受惑(无明烦恼)的支配,而造善恶业,受种种果报,而处于六道轮回之中。轮回不过是惑、业、苦三者的轮转,只要不起惑造业,也就不必受生死苦报,若能除尽贪嗔痴,那么本有的智慧德性(佛性)随即现前。在此觉悟的基础上,烦恼即是智慧之体,生死即是涅槃之用。身口意可作十恶,亦可作十善,更可造就成佛之因。何以然?众生的本性本是不生不灭的,只是以虚妄因缘和合而生,“虚妄的执着”而成的因缘既灭,佛性(本性)当然得显。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即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众生本具佛性,众生不可思议,故称“众生法妙”。
为何佛法妙呢?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以佛眼观察一切法,一切无不是微妙难思议的。法法皆是实相,皆是般若。没有佛与众生的差别,亦没有高低远近的分别。佛法亦是众生心法,众生心不被尘境所转,当下即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所以说“佛法妙”。
综上所述,故为“妙法”,而此妙法,是众生本具的,并非另外求得,凡有心者,皆有此妙法。证得与否,就要看个人的功夫了。
有一次,有源律师去见大珠慧海禅师,问道:“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答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是不是一切人都像师父这样用苦功呢?”有源律师很诧异地问,“不像”,大珠答,“为什么不像?”“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像了。”
同样是吃饭睡觉,确有不一样的效果。区别就在于一个“心”字,我们的心在吃饭、睡觉时,还在“百种须索,千般计较”,何能体认自己的本性?若能够我们的心放下须索和计较,去掉执着,终日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终日睡觉,没有起颠倒妄想,看似平常的凡夫之法,当下就是妙法了。昔日玉琳国师的师兄,终日睡觉,别人却以为他懒惰,其实他的睡与他人不同,于睡中无妄念颠倒,寂寂然,惺惺然。他的功夫其实超过玉琳。所以慧海禅师说:“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心无颠倒,妙法当下就是。妙法即在自心当中,只要反观自心,随时都可获得。所以离心求法非妙法。
鉴于妙法的奥妙之理,所以又以“莲华”来作比喻。所谓妙法,原本清静,不受污染,佛性在迷,如莲之在泥,终为清静。以莲华喻妙法,更有如下三层深义:
1、大凡植物,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而莲花则是未开花时,已有果,花果同时俱有,以此来比喻妙法因果不二,生佛不二。
2、莲花花开时,果实显现,比喻真如法相随机无不显露开示。
3、莲花花落时,果实就成熟了,比喻妄执消除,一切妙果无不圆满具足。
妙法玄妙,为使大家明白故以“莲华”为喻。
“经”,梵语叫“修多罗”。正译为“契经”,谓上契诸佛真理,下契众生根机。“经”为诸佛所说,旨在指示众生修行的“捷径”,故须契“理”又契“根机”,才能令人信受奉行,能契诸佛真理,才可离诸颠倒邪说。
《法华经》共有二十八品,而其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我国是流通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一部经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有个小国叫“北凉”,国王叫“沮渠蒙逊”。有一次,国王得了很严重的病,群臣束手无策,只好等死。正在这个时候,有位云无识法师来到这个国家,听说国王病得很厉害,就对他的家人臣子说:“国王得的不是普通的生理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业障病,世间的医药是治不好的。佛教中有部妙法莲华经,经中有一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国王若能恳切至诚地读诵,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就可以恢复健康。”国王和臣子果真按照云无识法师的话去做了,不久国王就痊愈了。消息传出,很多的人都开始念诵普门品,并得到了很多感应。就此,“普门品”就在中国流传开来。
历史上的记载是一方面的原因,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观世音菩萨与我国众生有深切的因缘。如在历史上曾有“家家弥陀佛,人人观世音”的两句口号,就知道这位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是多么地深入人心了。观世音是德号,又叫“观自在”“观音”“光世音”;
菩萨,是梵语,即“菩提萨垛”,译为“觉有情”,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众生。上求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是大悲的作用,所以菩萨都是悲智双运的。佛教中所指的菩萨不是指殿堂上供奉的,而是指发心行菩萨道于人间的活菩萨。
(一)观世音菩萨的籍贯
观世音菩萨是十万亿佛土外,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右的两大菩萨之一,现在是“补处大士”,过去是“正法明如来”,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佛号“普光功德山王佛”。
依大乘佛法说,凡是久修菩萨行的大菩萨,特别是作为一生补处的最后身菩萨,都能做到“无刹不现身”,都在时刻教化着众生。我们所熟悉的妙善公主的故事,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观世音菩萨的真正籍贯是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是在娑婆世界某国某省某县。
(二)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观世音道场可以分为两种:根本道场和化现道场。根本道场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化现道场就是指在十方世界中,凡有观世音教化的地方,就是化现道场。进一步说,凡有相信观世音,供奉观世音的地方,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众多的道场中,我国南海普陀山是公认的观世音菩萨所示现的道场。
《华严经》上说,在印度南部靠大海边,有座普落伽山,是观世音在娑婆世界最初示现的道场。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南北朝时期,日本有位慧锷法师,来到中国求法,对观世音非常虔信。学成回日本时,所乘之船除了带有很多经书以外,还特别请了一尊观世音菩萨。船行没有多久,海中忽然掀起大浪,使船不能前行。在此情况下,只好将观世音菩萨请上了一个小岛,并搭建了一个茅棚,以供奉菩萨,来往的渔民和居民便常来此烧香礼拜,并发生了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灵感,于是来的人愈来愈多,并将原来的“梅岑岛”改为普陀山,这就是著名的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的来历。
有人说:观世音的道场很多,为什么我们总是看不到观世音呢?讲一个“烂狗的故事”。有一个故事永远具有深刻的启示——创立唯识学的那位尊者无着,曾入山闭关十二年,专修弥勒菩萨观想法,期望见到弥勒菩萨,领受菩萨的教法。然而,十二年的苦修竟然连一个吉祥的梦兆都未获得。当他彻底放弃希望,出关下山时,在路上遇见一条生蛆的烂狗,奄奄一息,于是他生起了忘我的悲心,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喂狗,又准备用嘴吸掉狗身上的蛆,这样既不伤狗也不伤蛆。当他这样做时,那只狗却变成了光芒灿烂的弥勒菩萨!无着对菩萨说:“你为什么不早一些示现?”弥勒菩萨说:“从一开始我就一直跟你在一起,但你的业障使你看不到我,你十二年的修行使业障减轻了,所以能见到那条狗,由于见到烂狗时你生起了彻底的慈悲心,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业障完全净化了,所以你就能见到我。你若不信,可以把我放在肩上,看别人是否能见到我。”无着这样做了,结果,所有的人都说无着的肩上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位业障较轻的老太婆说他肩上扛着一条烂狗。悲心彻骨的菩萨时刻都会现在我们面前的,现种种身份,或比丘,或居士……恒常不断的示现在每个所应度化的人前,只是因为我们业障的屏障,不能识罢了。有颂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我们是否可以改为“观音真观音,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今天在座的各位中,可能就有弥勒菩萨的示现,观世音菩萨的示现,对于这一点,身为佛子的我们应坚信不移。
(三)观世音菩萨的性别
我们看到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多是女相。其实观世音菩萨是个男子。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都属于男相。《华严经》中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可见是男相。至于观世音菩萨在此世界多现女身道理有二:
1、观世音以多苦众生为救济对象,而在人类众生中,以女众的痛苦为最,因此多示现女身,与女子打成一片,而引导他们走向解脱大道。
2、女众痛苦虽多,但内心中的柔和慈善胜过男子。特别是母爱,观世音深知世间母爱的伟大,所以处处示现女身,感化世间的女人,将世间的母爱加以净化而扩大,去慈爱一切众生,成就正等正觉。
女相只是观世音随类应化的示现,而不是真正的性别。
下面可以给大家讲一个鱼篮观音的故事:
在唐朝时,观音示现了一个卖鱼的妇女,她长得很漂亮,村庄上的青年都在追求她,希望与她结为夫妻。由于人太多了,无法应付,卖鱼妇就对他们说:“佛教中有一部普门品,谁在三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结果有四五十人背熟了,她又说“有一部金刚经,谁在五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结果仍有十多人,又说:“有妙法莲华经,谁在七天内读熟,我就嫁给谁。”结果,只有马姓青年做到了。卖渔夫就嫁给了他。新婚当晚,马郎欢天喜地,但卖渔妇忽然肚痛死去。马郎悲痛欲绝,在出殡的那天,忽然遇到一位老僧,看到他悲伤的样子就对他说:“你所娶的美女,并不是世间一般的女子,而是观世音菩萨示现来度化你们的。悲心深切的观音,因知悉你们村庄的老幼,不信奉三宝,特方便示现美女来度化。如果不信,可以开棺一看。”马郎打开棺材一看,去世的美女根本就不在棺中,再回头看那老僧也没了踪影。其实,不仅卖鱼妇,连老僧,都是观音的示现。目的在于让这个村庄里的人们,真真切切的觉悟,真真切切的信奉三宝。从此,不仅马郎发心出家修行,村庄里的人也都信奉佛法,皈依三宝。佛教中有句话“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是菩萨度生的最大方便。
(四)观世音的化现
观世音菩萨随类化身而示现种种不同的身份,如鱼篮观音、送子观音、白衣观音、足踏鳌头观音、八臂观音、十六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等。其中有很多人不大理解的是千手千眼观音。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一个传说说起。据汝州志中的记载,过去楚庄王的第三个女儿叫妙善,是个非常孝顺的孝女。一次楚庄王病得很重,医生说必须要用亲人的手眼作药引才能医治。妙善公主毫无难色的割下自己的手眼,使父亲病愈。等到父亲病好了,妙善公主也坐化了。医生告诉楚庄王,公主实际上就是观世音菩萨,说完医生也立刻不见了踪影。楚庄王大为感动,且建香山寺,封公主为大悲菩萨,塑像以示纪念,并嘱宦官要塑公主“全手全眼”之像。结果宦官听成了“千手千眼”,于是就有了“千手千眼”的观音像。当然这固然是传说而已。
如依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过去在千光王静住如来时,静住如来曾经为他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并且要他持此咒心,于未来恶世中,普为一切众生作大利乐。观音菩萨听了这个咒后,立即发愿:“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分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此愿一发,果真顿时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震动,十方诸佛亦都发出无量光明,遍照十方无边世界。千手千眼具有象征性的含义:
所谓“千手”是象征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的伟大力量。
所谓“千眼”是象征观世音菩萨深邃不可思议的智慧。假定智慧不够,虽有心度化众生,但对一切众生只能说一种法,是不能饶益一切有情的。观世音因智慧深妙,能对各种不同的众生,说各种不同的教法,普度一切众生。《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是人,普门品是法。本品以人法立题。前面已介绍观世音菩萨,下面重点介绍普门品。
品,是类的意思,即这一类归于这一类,物以类聚。在妙法莲华经中,佛将观世音菩萨的一切都归结到这里来讲,所以称之为“品”。
普,是普遍的意思。门,是通的意思。如我们面前有了一道大门,这样任何人就可以自由的出入了。
在佛法中说,从地狱到成佛,一共有十道门: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天道、声闻、缘觉、菩萨、佛,而开每一道门的钥匙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十界无门,唯人自造”。我们的善恶行为,就决定了掌握哪道门的钥匙。
不过,十法界虽有十道门,但可以称为普门的,唯有佛道一门。原因何在?
世间的六趣是属于有漏之门,不是无漏智慧,自然不得名“普门”。
声闻、缘觉通常被称为空门,对于生死烦恼只能了脱一半(自利),所以也不能称为“普门”。
菩萨之门,落于空有二边,不能空有相融,同样不能称“普门”。
佛道之所以可以称为“普门”,因其大悲愿力和无漏智慧,一门一切门,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是中道妙法。开一切门,无碍自在。为度生可入一切门,方便圆融,故名“普门”。
有人要问,“成佛才能称普门,观世音菩萨未成佛,怎么也叫普门呢?”观世音随类应化,宛如天月映千江之水,成千江之月,天月如法身之本,水月如应化之迹。
从本方面谈,观世音菩萨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当然可以称普门。
从迹方面谈,观世音菩萨虽然未成佛,但已到补处的地位,具有佛的功德,可游诸十门度众生,所以称为普门。
总之,菩萨因其大悲现身于十方,观众生之机而化度。广说诸法,分身百类,不是专用一法一门,所以叫“普门”。
普门有十种:
1、慈悲普门:
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门,菩萨以一念慈悲心,济度一切众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贤不肖。以众生之苦为苦,众生之乐为乐,绝没有怨亲之分,此种慈悲就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予乐拔苦”是慈悲的本义,虽然同样称为慈悲,但程度上有深浅之分,分为三种:
a、爱见慈悲:又称为“生缘慈悲”。这样慈悲是有限有分别的,人分亲疏,地分远近,虽有慈悲,但不够普遍广大,为一般世人所具。非普门。
b、法缘慈悲: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而是二乘圣者所有的慈悲,此圣者虽已通达诸法因缘而生,缘生性空。可只知其空,不知其空非真空,还有其缘生之存在,所以只能随缘度化,不能普遍教化一切众生,所以仍不是普门。
c、无缘慈悲:这是佛菩萨特有的,可称为“普门慈悲”。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我是众生心中之我,你即我,我即你,你我自他,原来同体,所谓乐人之乐,忧人之忧,人事即我事,你苦即我苦。无自他分别和人我之相,而成就“同体大悲”。既无人我之相,安有能缘之我、所缘之人?所以佛菩萨终日度生,但不见一人为己所度,而成就“无缘大慈”。以此无缘慈悲通彻上圣下凡,四圣六道,真是“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2、弘誓普门:
即救度众生的实际目标。四弘誓愿即普门大愿。知众生唯是我自性中(心中)之众生,无分别,故“自性众生誓愿度”。
3、修行普门:
让所有众生都能修有所成,进入大乘清静圆满佛地,是为“修行普门”。谓“一个不剩”。修行,需解行并进,听经开智慧是解;念佛念观音是行。解为目,行为足。有解无行,如有目无足;有行无解,如有足无目。目足兼资,方能证得妙法。
修行的方法,虽然千差万别,而观世音菩萨,皆以“一心”而修种种行,则无一行不普遍,故为“修行普门”。
4、断惑普门:
惑之根在于无明,观世音菩萨以圆通普遍法界智,断根本无明之惑,根本既去,枝末亦亡,令所有修行的人,一断一切断,不受诸惑困扰。故云“断惑普门”。
5、入法门普门:
八万四千法门,遍学不能。且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豁然贯通,则一门具一切门皆具,一门入时门门入,一路通时路路通。观世音菩萨证到耳根圆通,所有百千三昧,恒沙功德,无不圆证,故云入法门普门。
6、神通普门:
证得法门后,六根清静,即有六种神通: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无漏。前五种神通,天人鬼神都可以有,无漏通则需了生死烦恼,证到不生不灭的地步,才能具足。众生本具六通,但因烦恼妄念的执着,未能证得,如能放下万缘,息下烦恼,神通自然具足,而不须外求,佛法不以神通为贵,而重在解脱,若专以神通为事,便落入邪魔外道。
菩萨的神通与罗汉的神通又有区别,罗汉只能于六道中见种种,菩萨则能洞观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一切,观世音菩萨是果后行因的大菩萨,故他的神通力广大无边,无所不见,无所不现,所以称为“神通普门”。
7、方便普门:
方,为方法,便,为适宜。即以种种方法,观机逗教,随类应化,应众生种种方便而示现,以普遍其教化,故为“方便普门”。若非如此,便非方便了。
8、说法普门:
说法无非是为了度众生。法有大小权实,贵在能达其根机而说何法。观世音菩萨具大神通力,无论何法,无不通说,如一雨普润,众生各得其益,所以为“说法普门”。
9、供养诸佛普门:
观世音菩萨虽已成佛,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不悉心供养,故称“供养普门”。
10、成就众生普门:
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类应化身,于六道中,处处教化,以至在饿鬼道中化现“燃面大士”。承受种种痛苦,饶益一切有情,如天降雨露,大地万物皆受其益,共沾法泽。故曰“成就众生普门”。
因以上十种因缘,故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本品原为梵文,。
姚秦,指我国古代五胡十六代时期的一个国家。鸠摩罗什是人名,他是龟兹国人,因其幼年赋性聪明,才气超人,且少年老成,所以他的名字又可译为童寿。在距现在1500多年前,他来到中国,后被姚秦国的君主留在国中,并赠逍遥园作为翻译佛经的道场。什公成为中国译经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什公所译的典籍一共有七十四部,如:《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因什公精通经、律、论三藏,所译经典妙美无比,并以此自利利他,教导众生,故称为“三藏法师”。什公在其临终时,告诉弟子:“我所译之经,如无错误,吾身虽化,舌终不坏。”圆寂荼毗时,其舌果然完好不坏。由此可知他所翻译的经典,确无错误之处。
现此品为什公所译,当然正确无误。
关于永康方岩胡公庙解签网,出入空门不记年解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