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属相 > 文章页面

算命比较厉害的大师?南唐烈祖李昪简介资料(南唐烈祖是谁)

皇帝用毒酒敬弟弟 望你能够长命千岁,弟弟机敏操作得以死里逃生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算命比较厉害的大师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南唐烈祖李昪简介资料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算命先生说李家要当皇帝,为何杨广没杀李渊南唐烈祖李昪简介资料***李昪是如何建立南唐的十大军阀简介

算命先生说李家要当皇帝,杨广是一个非常迷信的君王,他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开始大肆的屠杀李家人,朝中很多姓李的大臣都被阳光不择手段地杀死。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也仅仅只有李渊等少数人而已,李渊能够从之下逃离出来,是因为他他用自己花天酒地的形象来迷惑杨广。李渊在权力斗争当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他知道杨广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君王,如果自己不采取一些措施肯定要死在杨广手里,杨广也是李渊从小看着成长起来,他比较了解杨广的性格。

帝王过仪征之南唐烈祖李昪

杨广一直都是历史上最饱受争议的君王。有人说他开凿大运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也有人说他三征高丽耗费民力,毁掉了祖宗的基业,毁掉了一个隋朝盛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隋炀帝杨广杀死大臣的这个理由实在是太奇葩,仅仅因为一个梦就屠戮自己手下的大臣,从哪个方面讲也说不过去。死在杨广手下的很多人都没有谋反之心,甚至对杨广都构不成威胁,但是杨广为了斩草除根,为了把皇位稳稳地坐在自己的屁股底下杀死了很多无辜之人,从这个方面讲杨广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李渊看到杨广已经有所行动,在朝中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自己必须毁坏自己的形象才能逃过此劫,在家中养了很多妓女每天就是花天酒地也不处理朝政,甚至每天都不去上朝不正常上班,在很多人看来李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险小人。

所有人都认为李渊是一个小人,就已经达到了最终目的。隋炀帝看到李渊如此颓废,他认为李源根本就没有一个君王的样子,最终放松警惕让他蒙混过关。

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原后唐王朝灭亡后不到两年,南方江淮地域又兴起了一个国号为唐的小王朝,史称南唐。两个唐朝的国君都姓李,都自称是大唐帝国的继承者。但其李姓,或是冒牌。或是赐予,实际上都不是唐太宗的儿孙,只不过是捡起旧旗以资号召而已。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南唐王朝的开创者李昪是怎样发迹,又是怎样建立南唐当上皇帝的,他的生活作风和治国业绩如何。

一、孤儿发迹

李昪,字正伦,光启四年(888)十二月二日生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因地而取小名叫彭奴。彭奴的父亲李荣,世本微贱,是一个老实巴机的农民,忠厚淳朴,笃信佛教,经常遁迹于寺庙,当地人就叫他“李道者”。入佛寺当和尚可以逃避兵役,当时军阀拉壮丁十分凶狠,李荣是因真信佛还是因逃兵役而遁入空门,现在已很难说清楚了。而当时李荣家庭负担很重,他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则是可以肯定的。小彭奴六岁那年,家乡又遇到战乱,他那位成天拜佛念经的父亲竟没能得到老佛爷的保佑,在混乱中死于非命。于是伯父李球将他一家带到濠州避乱,但不久,母亲刘氏又去世了。彭奴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伯父李球也因无力负起养育侄儿的责任,干脆把小彭奴送进了濠州的开元寺。

关于彭奴的姓氏,流行着好几种传说。据《江南野史》的说法,彭奴是大唐皇帝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后裔。而《吴越备史》却又说李昪本姓潘,湖州安吉人。另一种说法称他为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的苗裔,正史也把李昪说成是李唐王室的后代。李昪是不是李唐后裔在我们看来无关紧要,但李昪当了皇帝后确是自称为唐王室的后代。并以恢复祖业为己任,建立了一个新唐朝。

彭奴虽然姓李,但后来却有很长一段时间改姓为徐。

乾宁二年(895),后来建立吴国的江淮军阀唐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克濠州,虏走了剃着大光头的小和尚彭奴。彭奴当时长得很漂亮,一双大眼睛,勾得军阀杨行密喜欢得不得了,当时就收为义子养着。那个时代军阀藩帅普遍存在着养义子的习气,多子多兵,多施养育之恩,养子长大了就是自己的心膂肱股、以为己用。但杨行密亲生儿子众多,大光头小彭奴在杨行密眼里漂亮,在他儿子们眼里就丑了,他们容不得这个异己,更不齿与小和尚为兄弟。杨行密无奈,乃转送给其手下的大将徐温,他对徐温说:“这小子长得很漂亮,真逗我喜爱,但我儿子杨渥等始终不能容得他,只好把他送给你了,收下他做儿子吧!你真有福气。”这样,彭奴就成了徐温的养子,以后就改姓为徐,改名为徐知诰。

当夜,那徐温不知怎的美滋滋地做了一梦,梦见真龙天子向自己招手示意。第二天起来,徐温高兴得抱起新得的养子就亲了一下,他感到这是吉祥之兆。那知诰也天资颖悟,十分聪明,当下就甜甜地叫了一声“爸爸!”美得徐温捋着胡须直打哈哈。徐温的妻子也姓李,她更是把知诰看作有如自己所亲生,悉心抚养。小彭奴时来运转,有了这样好的养父和养母,再也用不着愁吃愁穿了。

徐知诰虽然年纪小,但十分懂事,对养父养母十分孝敬。他经常随徐温外出,有时不注意惹得养父发脾气,徐温气急了举杖就打,并将他赶走,不承认父子关系。但每当徐温回到家时,都发现知诰在门口迎拜,徐温奇怪地问:“你怎么在这里?”知诰答曰:“做人的儿子,没有父母怎么过?父亲有怒就依靠母亲,这是做儿子的本性。”徐温听后怒早消了,内心充满怜爱,更后悔举杖打儿子的粗暴举动了。

及至年长,徐知诰长得身长七尺,四方大脸,标准身材,说起话来声音有如洪钟一般,远远望去有点吓人,近处交谈却十分可爱。他的两只脚长得修长,快步如飞,即使是慢慢地走,跟他的人也得气喘吁吁地小跑才能赶上,有算命相面的人说:“这是龙行虎步。”知诰20岁那年,徐温为他聘王氏为妻,王氏很贤惠。养父有病,小两口总是自晨至夜侍侯在旁,衣不解带,悉心照料。只要听到义父咳嗽一声,必上来抚持或捶背。徐温问谁在?知诰笑:“是知诰。”又问:“还有谁?”又答:“知诰妇。”徐温于是十分感动,也就更把知诰当作亲生儿子看待了。以后,又令知诰主持家务,家里俸料颁赐,生纳府禀,一皆交由知诰处理。知诰在治家的过程中也增长了才干,杨行密亦对徐温说:“知诰真是一个俊杰,别的儿子都难以比肩啊!”

徐知诰的养父徐温是海州朐山人,年青时因家贫,乃以贩私盐为生,参加过唐末农民大起义。后来转入唐淮南节度使李行密部下为将,因他不愿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故长年不居战功。徐温目不知书,没有文化,为人沉毅寡言,很少与人交往,但一般人都很敬畏他。杨行密攻克宣州,部下将吏都去抢夺金帛,徐温却独自去占据米囷,煮粥救济饥民。杨行密于是对他另眼相待,知道他不同于一般人,自后时时委以重任,迁官右牙指挥使,为杨行密麾下“三十六英雄”之一。徐温虽无赫赫战功,但多智数,参与谋议,深受杨行密的信任。

徐知诰荫养父之恩而逐渐发迹,年稍长即任职杨氏幕府,成为统兵的牙将。随着徐温权势的扩展,知诰也步步高升,22岁时已任元从指挥使。他的命运沉浮已和养父徐温的进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二、步着权力的台阶

天佑二年(905),杨行密得病。却意外地把长子杨渥从身边支走,外任宣州节度使。右牙指挥使徐温私下对杨渥说:“大王得病,却让嫡嗣出藩,此中必有奸人作崇,以后若召你回京,如果没有我的亲笔信,千万别贸然而归,以免杀身之祸。”杨渥听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月,杨行密病重,命判官周隐作符召杨渥回,周隐推荐大将刘威代政,杨行密将此告诉了徐温,徐温急忙遣使把杨渥召回。杨行密死后,徐温在拥立杨渥的过程中立了大功,成为杨渥最为信任的重臣。天祐四年(907),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杨渥在淮南仍用唐年号,与朱梁对抗。

杨渥继位后,昏暴好杀,其父杨行密的旧将或诛或死,存者寥寥,唯有徐温和张颢居中用权,典掌牙兵。而杨渥对此猜忌日甚,图谋除去。徐温和张颢乃先下手为强,将杨渥缢死。但张颢恐吴臣不服,欲举全吴之地投降后梁,以求朱全忠的庇护。他还欲排挤徐温,徐温听谋士严可求之计,以讨逆为名,趁机把张颢杀掉,拥杨行密的次子杨渭(隆演)继位。从此掌握了杨氏的军政大权。

由于养父执吴大政,徐知诰也官运亨通,升迁得很快,天祐六年(909),徐温将他迁为升州防御史,兼楼船军使,命其在升州编练水军。第二年,知诰又任升州副使知州事,天祐九年(912),徐知诰参加了讨平宣州的战斗,又以功迁任祐州刺史,掌握了一州的军事和行政。任内五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当时,江淮初平,吴境内地方州县长吏习惯于以前的成规,一切为备战,一切为打仗,搞战时经济,对人民的赋敛特别凶狠。徐知诰在州安揖流民,组织农业生产,减轻农户的赋税负担。又澄清吏治,罢免贪污受贿的地方官吏,使地方政治大为好转。他还广举文事,搜求遗书、招延宾客,倾身下士,在自己周围荟集了一批人才,如马仁裕、周宗、曹悰等,都成为忠心于他的亲吏,协助他做好各种军政事务。

徐温听说养子知诰在升州政绩斐然,十分高兴,就在杨隆演面前大讲好话,天祐十一年(914),加知诰官为检校司徒,成为吴国的重臣。这一年,徐知诰才26岁。

知诰又在升州修城墙,至天祐十四年(917)修成。这年夏天,徐温亲往视察,他见升州城制度宏丽,易守难攻,整个州境治理得井井有条,心里十分高兴。他知道这个养子很有经国治世之才,于是更加重用。知诰成了徐温安插在地方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力量。

徐温在江淮执政的时间很长,他拥杨隆演为吴王,自己任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拥重兵居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又命长子徐知训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监督杨隆演,养子徐知诰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团练使,加检校太保,以控扼江南。

徐知诰起先不愿赴润州,要求改镇宣州,徐温不许,其部下幕客宋齐丘分析当时形势,为知诰策划说:“徐知训在扬州搞得很不象话,要不了多久就会完蛋,到时你就可以率兵渡江,掌握吴国政权了。”知诰一听顿时省悟,立即到润州赴任,理民行政,一如在升州时。

那徐知训虽是徐温的长子,但年龄比知诰为小,他凭借父亲的权势,少年得志。悍愚无知,骄横贪暴,为所欲为。早在宣州刺史任内,因聚敛苛暴,百姓就对他恨之入骨。徐温把他安插驻广陵,吴国军政实权全在其掌握之中。知训驻广陵后,更加荒淫骄奢,往往凌侮诸将,对吴王杨隆演,更是经常侮弄,甚至戏骂殴打。杨隆演懦弱,忍气吞声,周围的人却看不下去。知训以为杨隆演好欺,没有收敛,最后终于逼出了乱子,被杨隆演手下大将朱瑾杀死。

徐知诰在润州得到来自扬州的马仁裕的报告,急忙率兵赶到广陵平乱,安定秩序。于是,遂代知训执吴之大政。这年乃天祐十六年(918),徐知诰刚好30岁。

这时,徐温尚在金陵,他对自己亲生子徐知训的作为深为痛惜,对养子徐知诰的举动深为赞许。于是就承认了知诰的地位,承认知诰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

徐知诰在广陵执政也的确比知训搞得好得多。他常派人下去察视民间饥苦,有穷得揭不开锅的,往往赒济送米。暑夏天,在烈日下也不置阳伞,左右若进伞遮太阳,他总是说:“士众都暴露在烈日下,我为什么要盖伞?”天热左右为他张扇,他也下令持去。由于他自己就有过艰难困苦的经历,所以入居高位仍保持了勤奋俭朴的作风。于是上自吴主杨隆演,下至巷里百姓,都对知诰十分满意。虽然徐温在金陵遥控大权,但吴人早已归心于徐知诰了,巴望知诰能作吴国掌政者。

次年(919),徐温、徐知诰父子拥杨隆演为大吴国王,改元武义,置百官、宗庙、社稷、宫殿、文武,皆用天子礼。杨隆演拜知诰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当时人称为政事仆射,即宰相。这年徐知诰已经33岁了,但看上去显得只有二十多岁,似乎嫩了一点,为了使自己更具宰相风度,据说他请人给了一剂药,喝下去后,鬓须皆白,显得更象一位持重的老者、令人肃然起敬。于是每天坐在宰相府处理军国大事,迎拜如流。

徐知诰在宰相府内立了一个漂亮的亭子李昪简介,叫做“延宾亭”,专门用于招待各种人才名士,凡有人来,他便于此置茶畅谈,咨访政务得失,并问民间疾苦。有时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甚至至夜才罢。于是,天下豪杰往往来归,当时中原丧乱,名贤耆旧有德才者听到吴宰相礼贤下士,纷纷拔身南来,投奔知诰门下,致使人才幅凑。知诰为了多招揽时俊,又专门派人在淮河边置办事处,专门给南奔的名士发放盘缠,凡来归者皆量材录用。于是北方士人闻风而至者坐无虚日,大大壮大了南方小王国吴朝的力量。

徐知诰在处理与徐温的关系上也更加注意,虽然徐温承认了自己的宰相地位,但他并不因此掉以轻心,而是对徐温更加极尽孝道,以身以事使徐温感动。同时,他也处处精心策划,注意分寸。如徐温入朝,以兵仗相随,知诰感到不妥,乃密告吴王杨隆演说:“温虽臣之父,忠孝有素,而节度使藩镇入朝觐见天子,从来没有以兵相随之例。”请让我父亲不要开这样一个不好的先例。”于是,他就以杨隆演的名义令徐温入朝去兵仗。这样一来,既稍稍限制了徐温的威风,又在朝中表现了徐温忠谨过人,堪为表率。徐温本人也认为这样做更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徐温爱穿白袍,每逢他的生日,徐知诰照例献上一袭白袍,以尽孝子之心。有一次,一个拍马溜须的家伙向徐温献媚,语涵双关地劝进:“白袍不如黄袍好。”黄,乃皇帝专门使用的服色,知诰听了当场正色呵斥,他向徐温说:“令公忠孝之德,朝野共仰,而一旦惑于谄佞之说,传之中外,就要沾污了一生的英名,希望令公不要听信这些妖言邪说。”徐温听了满口称赞,认为他说得很得体。在当时形势下,徐温要废掉杨隆演自己来当皇帝是用不着费吹灰之力的。徐知诰给养父戴上一顶忠臣的高帽子,拖延了徐温夺取皇位的时间,而他自己却可以广揽人才,积蓄力量,在权力的台阶上步步高升了。

武义三年(921),吴主杨隆演死,徐知诰又拥立杨隆演的弟弟杨溥为吴王。过了六年,徐温也因年老多病而快要进棺材了,他手下的行军司马徐玠是一个纵横捭阖之士,经常在徐温面前叨咕,劝徐温以亲生儿子徐知询辅政,而不要把大政假于他姓养子。知诰得到消息后内心十分惶恐,徐温对他有养育之恩,他对养父也很有感情,于是主动要求罢政事,去镇江西。这一年,他加同平章事兼领江州观察使,但他写好的表还没有呈上,徐温就已病重身亡。于是,仍然留在广陵执政。

徐温死了以后,徐知询接替了他的位置,领金陵节度使,统有大军。徐知询不服知诰的领导,势力比知诰更强,但知询和他哥哥知训一样,智力不开,为人轻率,不为父亲左右部将所拥护,在与义兄徐知诰争权过程中,得不到部将的支持。知诰于是用骗术诱知询到广陵来朝见吴主杨溥,然后把他扣留下来,夺取了他在金陵的兵权,改任左统军。知诰自己则加都督中外诸军事,总握全国兵马。他又封自己为浔阳公,后又改为豫章公。太和元年(929),徐知诰41岁了,他学徐温的样,以自己儿子景通(即李璟)、景迁先后驻广陵,自己移师坐镇金陵。当时,金陵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居于广陵之上,但吴国朝廷则从来没有离开过广陵。

天祚元年(935),徐知诰加官号曰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但是,官号再加也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到第二年,徐知诰尽辞上述毫无意义的官号,开大元帅府,置僚属,建立自己系统的一套官僚班子。他要自己当皇帝了。于是加九锡,备殊礼,以升、润、宣、池、歙、常、江、饶、信、海十州为齐国,这已占去了吴国领土的近一半。附近的小国闽、吴越也看得很清楚,亦皆遣使劝进。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徐知诰已稳稳地掌握了吴国的全部权力,他要取代杨溥当皇帝,当然已是不用费吹灰之力的事了,仅需要再迈步踏一个台阶。

三、在皇帝的宝座上

天祚三年(937)十月,徐知诰49岁了,他自感年事渐高,唾手可得的皇位不能让给他人,于是急于禅代。他迫令吴主杨溥禅位于己,改吴天祚三年为升元元年,称帝,建国号为大齐。以自己的生日十二月二日为仁寿节。追尊养父徐温为“太祖武皇帝”,养母李氏尊为“明德皇后”。又尊禅位的吴主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上册则称“受禅老臣”。降吴太子杨琏为弘农郡公,立自己的正妻宋氏为皇后。于是,一个新王朝在江淮大地建立了。

徐知诰又封徐温第五子知证为江王,第六子知谔为饶王,对徐温的后代皆极为优礼。又延用吴大臣,使政治局势保持稳定。他以建康,即金陵为西都,广陵为东都。自己居西都,将中央***迁到金陵,改尚书省为尚书都省,东都尚书省为留守院。加自己的谋士宋齐丘为大司空,任宰相。养父徐温的谋士徐玠亦为宰相,共理国政。封儿子徐景通为吴王,后改封齐王,任太尉、尚书令、判六军诸卫事。另外几个儿子也都受封,女儿五人封公主,川子景遂为东都留守,江都尹,率留司百官赴东都。升元二年(938)九月,大臣太府卿赵可封上奏请求徐知诰恢复李姓,立唐宗庙。为求得内部稳定,徐知诰没有答应,于是徐姓大齐王朝乃先后存在了三年。

升元三年(939)正月,徐温之子江王知证,饶王知谔带头上表请求知诰恢复李姓,宰相宋齐丘、枢密使周宗等也上表请复李姓。知诰说不敢忘记徐氏的恩典,于是臣下奏称:江西有杨花为李;临川李树生连理,都是还宗的兆示。当时,江南传布着一首童谣,有一句曰:“东海鲤鱼飞上天。”东海即徐温水郡望,鲤乃李之谐音,意思是说李氏起自徐氏而为天下主。于是齐王景通等又再三请求,知诰终于答应复姓李氏。二月,改国号为大唐,史称“南唐”。他自称唐室后裔,为了与唐朝宗室联挂上,命群臣考证他的祖先出处。最后“确定”为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恪的十世孙。于是续修谱,俨然大唐皇统的继承者。又改徐温庙号曰“义祖”,以示与自己的皇统有别。太庙配亨乃以唐高祖、唐太宗、吴王恪、义祖顺次排列,既祭李氏,又祭徐氏。这一切都做好后,他又让大臣给他改名字,起先想改名李昂,因犯唐文宗讳而不取,又改名晃,有人说这是朱金忠的贼名,又不取,后又改名曰坦,御史王鹄奏称:“坦字从旦,犯唐睿宗讳”,又不能取,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昪字,于是改名李昪。这年他51岁。

李昪当了三年齐皇帝,加上四年南唐皇帝,共当了七年皇帝,再加上在吴执政的时间,任江淮小王国最高统治者达十数年。李昪在位执政期间,一贯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他常说:“百姓都是父母所生,怎么能为了争城广地,使他们肝脑异处,流血原野呢?仗还是要少打。”南唐初建,谋臣武将争欲立功,屡屡请求向四方扩张,李昪不听众议,反而劝告诸将说,“知足不辱,这是道祖(老子)的至诚告诫。”他要求臣下不要轻易谈用兵攻伐之事。

当时南唐的领土东至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拒长淮;广袤数千里,有三十余州。在南方是最强大的国家,仅次于中原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南唐和后晋以淮河为界长期对峙,牵制了南唐向四周扩张,于是,中原王朝便成了南唐的最大敌人,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一直是南唐的主要威胁。

李昪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并不是没有统一中国的愿望,而是审时度势。作最优战略选择。当时南唐东南的钱氏吴越国、闽国和西部的楚国都很小,力量较南唐弱很多,许多将领都想乘势灭掉他们。有一次,杭州大火,宫室器械焚烧一空,吴越王钱元镠惊悸而死,宋齐丘倡议趁机进攻,李昪不纳其议,反而遣送了大量救济品前往支援。又一次,李昪君臣议政,宋齐丘、冯延已倡仪拓疆,兼并吴越、闽、楚,李昪又不同意,并讲述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其要点是:要保境息民,积蓄力量,进可以北伐,谋求统一,退可以保疆界。不打得不偿失的仗,不贪一隅之地而分散兵力,以免形成包袱。不轻率用兵并吞弱小,以免引起南方诸国连横来对付自己,使自己处于南北夹攻,腹背受敌的被动地位。不吞并地狭势弱而奉事中原王朝的钱氏吴越,免得中原之敌乘虚蹑其后。这一战略思想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是十分正确的。由此可见,李昪的注意力主要是在北方,在积极准备条件先消灭强敌,再消灭弱敌。他准确地估计到:用兵中原,南方诸国不敢轻举妄动。而用兵毗邻小国,中原王朝必然发兵淮上。因此,不要把南方小国的存在当作心腹大患,而应尽量保持睦邻关系。纵使用兵中原时邻国乘机攻袭,也容易对付。他的这些预见在他死后儿子李璟在位时得到了应验。李昪能有这样高明的战略思想,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对于北敌中原王朝,李昪非常持重,从不轻易挑畔引发战争。他深通历史,知道战略大势,知道轻重缓急。他从历史上刘裕北伐的失策,杨玄感不纳李密西取关中之议,徐敬业不直趋河洛而游兵江南的失败教训中,深知必须持重稳健,以守图进,训练士兵,积蓄力量,趁中原有变,再全力北伐。他虽然不轻易动兵,但眼光却密切注视着中原的动向。后唐灭亡之际,卢文进杀契丹将率部降南唐,李昪受降,任为宣州节度使,待之甚厚。后晋安州节度使安金全来降,李昪遣将迎接,并加以重用。李昪重用中原降将,意在知对方虚实,待机北伐,这正是以守备攻的策略,是很有眼光的。

由于不轻畔战争,境内安定,李昪乃把精力用于整顿内部,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当时南唐地大物阜,兵力较强。李昪在整军修甲的同时,特别注意奖励农桑。为了增加劳动人手,减少冗食,他不准境内滥度僧尼,虽然他自己雅信佛教,却不准寺院势力过度发展。他还大量吸收四方流民。由于兵革不兴,赋役较轻,南唐百姓比较能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也较高。他曾派使者到各地按行民田,以肥瘠定租税,民间皆称为平允。于是,在他主政的十数年间,境内户口增殖,财用充足。他死时,光德吕宫库就存有值七百万缗的军器、金帛等物资。而全国各库相加必定更多。

李昪还着力澄清吏治,他不以外戚辅政,不准宦官干预政事,这两项成法,终南唐之亡,未有变更。而当时南北其它各国,在这两点上都没有南唐做得好。有一次,李昪遣宦官祭庐山,回来时领头宦官自称一路上素食至今,酒肉不沾,没有大吃大喝。但李昪早已派人监视,当即揭穿说:“卿在某处买鱼,某处买肉,怎么能说素食至今?”吓得那个宦官面如土色,赶紧伏罪。这说明李昪十分精明,不为身边见识低下的宦官所欺妄。也说明李昪十分强干,治国有方,驳臣有道。

李昪当皇帝后仍然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起自寒微,不忘根本。他衣着俭朴,穿蒲履鞋。他不用金银玉器,平时用的是一个铁脸盆,夏天在寝殿穿麻布衫,宫殿没有扩建,仅布置一些盆景而已,左右侍侯他的宫女也不多,并经常裁减其中老丑者。这样俭朴的皇帝,在五代十国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由于李昪以身作则,在他治内南唐的政治十分清明,国势也日益强盛,文化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在李昪治理下,南唐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先进的地区。

可见,李昪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在当时出现的数十个皇帝中,恐怕只有后周世宗柴荣能居其上,南方诸国君主皆无其右者,后唐明宗也难胜过他。

四、死得其所

一个雄才大略颇有才能的皇帝,怀抱着统一中国的宏愿,治理着一个富庶的国家,若老天假之以年,本该取得更大的业绩。但十分遗憾,李昪过早地夭折了。而且,死得不应该,死得不值得。他的死,不仅中断了他的事业,而且有损于他一生的英名。

李昪自称是唐太宗的后代,大概事事效法他的这位“祖先”。太宗晚年梦想长生不死,好吞食道士丹药,最后吞丹中毒而亡。唐代帝王吞丹暴崩者为数不少,这大概是李家的祖先吧。

李昪因为生父李荣是个佛教徒,自己幼年也入居佛寺当过和尚,因此他对佛教和道教都很信崇,当了皇帝后也一样。升元六年(943),溧水天兴寺僧人搞了一个鬼把戏,他们说寺内一棵桑树生了一个木人,长六寸,形状如僧人,右袒而左跪,法衣法裓皆备,闹得一时人情汹汹,不知是凶是吉。南唐佛徒于是四处造谣,搞得人心惶惶。老百姓把这个木人称为“须菩提”。李昪知道后李昪简介,不是追查造谣者,而是把“木人须菩提”迎置于皇宫,小心侍候,天天烧香。当时有个算命先生占卜后说:“木人生桑,有大丧!”李昪望着那丑陋的六寸木人不禁一阵心颤,他想起了自己当小和尚的童年生活,这木人难道是小和尚彭奴我吗?”“有大丧”是不是小和尚彭奴的死期到了。他越想越怕,他感到自己不能死,应该长命百岁,为此他困惑而心燥,想解脱自己“有大丧”的厄运。这时,有一个方士叫史守冲,自称有灵丹妙药,李昪就把他找了来,史守冲乃献出自己炼的金丹,李昪信而不疑,以为是神丹而天天服食,左右劝谏皆听不进。他不但自己吃,还常以药赐大臣李建勋,建勋吃了觉得浑身发热发燥不舒服,就劝李昪停服,李昪回答说:“我已吃了很久,感觉良好。”

由于服丹过多,体内丹毒积压,浸成燥急,使李昪有些神昏颠倒,群臣奏事,往往暴怒发脾气。最后,疽发于背,身上溃烂。但李昪却秘不让人知,只叫御医医治,而照服丹药,平时听政如故。但大臣们经常莫名其妙地挨斥挨骂,他们发觉皇帝的性情变了,皇帝似乎是发疯了。

一天,李昪丹毒发作,太医吴延绍急忙遣信使召齐王李璟(即徐景通)驰入宫侍疾。当天晚上,李昪就在痛苦中一命归天。他是被丹毒毒死的。时年56岁。

临死之时,李昪很后悔,他写下遗诏命儿子李璟继位承大统,希望李璟能继承他的事业。教诲李璟曰:“我服食金石,欲求延年益寿,反而落了个速死的下场,你应该引以为戒。”又说:“你应善交邻国,守住祖业,保住社稷,不要袭隋炀帝之迹、自恃强大而兴兵动众,结果自取灭亡。你若能听我的话,就是孝子,老百姓也会夸你是贤君。”为了使李璟能铭记自己的教导,李昪强忍病痛,要李璟把手指头送到他嘴里,狠命咬了一口,至血流满口,他希望以此让儿子切记不忘。最后,李昪道:“他日北方当有事,千万别忘了我的话。”说罢就死了。谥号“光文肃武孝皇帝”。庙号“烈祖”。

1、窃国大盗袁世凯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奠基人,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军阀,他是厚黑的典型。戊戌变法中,他假装支持变法,使“戊戌六君子”倒在血泊中,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们打着“实行君主立宪”的旗号,演出一场“逼宫戏”,后又举着赞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之后,他欺骗孙中山,杀害宋教仁,镇压了二次革命。当上了大总统后,又悍然恢复帝制,当上了中华帝国的皇帝。

2、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这只“北洋之虎”,皖系的巨魁,在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十六年间,他三次出任国务总理,一直处于权利的核心,即使在他下台期间,仍能呼风唤雨,待机而出。他不搞阴谋,不搞谋杀,崇尚简朴,为政清廉。同时,他又镇压人民,反对学生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制造了,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大惨案。

3、贿选总统曹锟

曹锟1985年投奔袁世凯新建陆军,很快成为“三洋三杰”之外的第三号人物。曹锟作为直系重要头目之一,在直、奉、皖三大派系中左右逢源,先是图谋副总统不成,后又拉拢奉系,打败皖系,最终谋取了直系军阀独掌北京政权。上演一“贿选总统”的丑剧。一年后在军阀混战中被囚禁,被迫提出辞呈。后长期寓居1938年天津病逝。

4、胡帅张作霖

张作霖出身绿林,当过胡匪,因而被称为“胡帅”。由一个被清政府招抚的土匪头目,升至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成为“东北王”,他还曾问鼎中原,一度控制北京政府并当上国家元首。“智深须有忍,将勇贵能谋”就是他自己的写照。因而他能统治中国东北达十三年,成为北洋军阀中别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5、秀才军阀吴佩孚

吴佩孚师从名儒,得中秀才,他读了古今中外不少的书,不少的兵法,在军事上,他长于权术,善于临时应变,打败了许多敌人,曾得“长胜将军”的称号。吴佩孚在其戎马生涯中还做了许多的诗词,反映他得意时,失意时,苦闷时的心情。因此他称为秀才军阀是恰当的。

6、不倒翁阎锡山

西王阎锡山经历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几个历史重大变革时期。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他均能用他的权术或投靠袁世凯,或依附段祺瑞,或与中共合作,乃至与日本勾结来保全并扩展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因而他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这在中国近代军阀史上是少的。因此,阎锡山可谓名副其实的“不倒翁”。

7、混世魔王张宗昌

张宗昌无知无识,人称“狗肉将军”,他有三不知:一不知兵有多少,二不知钱有多少,三不知姨太太有多少。他当过土匪,后又在张作霖的卵翼下发迹。竟至拥有兵数十万成为山东的土皇帝。在他督鲁的三年间为恶甚多,人民对他恨之入骨。

9、山东土皇帝韩复榘

韩复榘由一个普通的士兵被提升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继张宗昌之后,他曾统治山东达七年之久。他自称“韩青天”,到处断案,却草菅人命,留下不少笑话,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退弃山东,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9、小诸葛白崇禧

白崇禧是桂系新军阀中,仅次李宗仁的第二号首脑人物。在众多的军阀中,白崇禧以足智多谋,满腹经纶而闻名,有“小诸葛”之称。他曾为李宗仁长期筹谋划策,为统一广西立下奇功。以后又长期担任国民党军队副总参谋长及国防部长等要职,为蒋介石立下汗马功劳。

10、广东军阀陈炯明

陈炯明1911参加辛亥革命,因他极喜趋新弦奇,在当时的广东社会,就军事上的言行十分引人注意。一度受到孙中山的相信,后随个人权欲极度的滋长,拥兵割据,广州公开设立总统府,背叛了革命,蜕化为反动军阀。

拓展资料:

所谓军阀,是指军人以武力为后盾,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但是由中央政府或承认中央政府,以保有并扩张自己的权位,忽视国家的秩序法律。词源出自《旧唐书·郭虔瓘传》有著名的汉末群雄、北洋军阀、直系军阀、皖系军阀等。近代意义上的“军阀”一词,是由梁启超从日本翻译而来的。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举世仅存四枚的钱币,收藏家出价过亿,农村小孩却把它当毽子踢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