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衢州庙前算命预约,以及衢州有哪些风俗习惯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关于12生肖衢州有哪些风俗衢州有哪些风俗习惯1、生肖的由来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史记》中所载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就是这类说法的反映,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在《陔余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参见清·赵翼《陔余丛考》)。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郭沫若,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讲“十二肖象于巴比伦、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作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的《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原文脱漏〕盗者男子,青赤色……已,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
《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载: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已,蛇也。申,猴也。”
以上文字中,十二生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
“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南。”
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南朝·陈·诗人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其言曰: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这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十分熟悉。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明确生肖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与佛教传入时间差不多,我们从以上文献中已证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化。那么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古人为什么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呢?这个问题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做出了种种解释。
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与自已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牛、鸡、犬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惧感(如虎、蛇),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导致产生对动物的崇拜。十二种生肖动物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纪月的兽历。
原始人的动物崇拜还表现在傩舞等原始舞蹈上,傩大约产生于周代前后,大傩仪式中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兽。驱傩舞蹈选中十二兽,是原始人对动物崇敬心理的表现。大傩仪式上选中的十二兽(或十二神)是为照应一年十二个月份,以求月月平安,驱除四方疫鬼,照应十二个方位的。对十二个方位的照应当然牵涉到十二支,于是与十二生肖挂钩,在驱傩仪式中的十二属相被派上逢凶化吉的用场。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神兽、十二生肖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共同的来源都是原始动物崇拜。
民族学家刘尧汉先生认为十二生肖与彝族“十二兽”纪日及“十月历”法有关。居住于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有以十二兽纪日的历法,他们以十二种动物纪日,今日为鼠日,明日为牛日,以此类推三轮为一个月,计三十六天,一个月三十六天,一年便为十个月,这就是后来的“十月历”法。刘尧汉先生认为以十二属相纪日的十月历法产生于夏禹时代,(参见刘尧汉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汉族十二生肖是受“十月历法”的影响,彝族十二兽历后来发展为十二生肖。
讲生肖的渊源,必然要将生肖与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近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干支表,说明在殷商时代干支纪日已娴熟自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它作为充当时间单位的标号,一方面扩大了,用于纪年;一方面缩小了,用于纪时(一日的十二个时辰)。根据历史记载及研究证明,生肖是继“干支纪年法”创立后才出现的,十二种动物是对十二地支的一一对应,以动物作地支标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由此以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日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属相。从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很久以来有学者发现十二支的古字里隐含着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种动物有一些联系。细致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确有大同小异之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即讲到“已”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豕”。近人还考证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近之处,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由于十二支子丑寅卯容易记混,民间便用十二种动物代替,以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虽然以上猜想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细想一下便可以作出判断,十二支不可能是十二种动物的象形字,因为前面已经讲到十二支在殷商时已娴熟使用,而生肖是春秋时期才产生的,二者是不同源的。倘若在造字之时,地支便与生肖有关的话,生肖岂不是与地支同时产生了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肖的产生晚于十二地支,但与十二地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附会,至于选择了十二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又源于古人的动物崇拜心理。
2、生肖的选择与排列
汉族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的选择并不复杂,它与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接近的,是可以猜测的。在十二种生肖动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春节时人们一般都会提“六畜兴旺”,因此这六畜成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它们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为人们所敬畏的介入人类生活的,如虎、蛇;也有为人们所厌恶、忌讳,却依赖人类生存的鼠类;更有人们所喜爱的,如兔、猴。第三类是中国人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许多动物的特性于一体的“人造物”,是人们想象中的“灵物”。龙代表富贵吉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动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龙的位置。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动物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义,人们所选择的动物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并带有一定意义。
那么这十二种动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呢?前面说到,生肖产生于远古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的氛围之中,人们仅是用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为什么选择这十二种动物,谁先谁后,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并没有定论,由于生肖是产生于远古的古老文化,因时间的久远人们已将排列的初衷丢失了,今人的传说故事等只是对它的附会,只能依赖于传说和想象。关于生肖排列问题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解释。
一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生肖排列。汉族民间故事说: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大象也来参赛,被老鼠钻进鼻子,给赶跑了,其余的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窜到牛背上,猪也跟着起哄,于是老鼠排第一,猪排最后。虎和龙不服,被封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后面。兔子又不服,和龙赛跑,结果排在了龙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气之下咬了兔子,为此被罚在了倒数第二。蛇、马、羊、猴、鸡也经过一番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最后形成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顺序。传说故事虽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希望对十二生肖的选择做出解释的愿望。
二是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黑天苟地,混沌一片,鼠,时近夜半之际出来活动,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天开之后,接着要辟地,“地辟于丑”,牛耕田,该是辟地之物,所以以丑属牛。寅时是人出生之时,有生必有死,置人于死地莫过于猛虎,寅,又有敬畏之义,所以寅属虎。卯时,为日出之象,太阳本应离卦,离卦象火,内中所含阴爻,为太阳即月亮之精玉兔,这样,卯便属兔了。辰,三月的卦象,此时正值群龙行雨的时节。辰自然就属了龙。已,四月的卦象,值此之时,春草茂盛,正是蛇的好日子,如鱼儿得水一般。另外,已时为上午,这时候蛇正归洞,因此,已属蛇。午,下午之时,阳气达到极端,阴气正在萌生。马这种动物,驰骋奔跑,四蹄腾空,但又不时踏地。腾空为阳,踏地为阴,马在阴阳之间跃进,所以成了午的属相。羊,午后吃草为最佳时辰,容易上膘,此时为未时,故未属羊。未之后申时,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时辰,并且猴子喜欢在此时伸臂跳跃,故而猴配申。酉为月亮出现之时,月亮属水,应着坎卦。坎卦,其上下阴爻,而中间的阳爻代表太阳金乌之精。因此,酉属鸡。夜幕降临,是为戌时。狗正是守夜的家畜,也就与之结为戌狗。接着亥时到,天地间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状态,如同果实包裹着果核那样,亥时夜里覆盖着世间万物。猪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故此猪成了亥的属相。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持此观点。
三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其后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狗,五趾(奇);猪,四趾(偶)。持这种说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学者郎瑛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归类,在其所著的《七修类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鼠前是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分为今日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牛、羊、猪蹄分,鸡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偶数,属阴,占了六项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马蹄圆而不分,六者均为奇数,属阳,连同属阳的鼠,占了另外六项地支。郎瑛的归类法,是借洪巽的分类法,二者大同小异。
以上三种解释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生肖的排列,民间有关生肖动物排列的传说故事非常丰富,这些传说故事的流传一方面丰富了生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生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十二种生肖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将其纳入中国人五行信仰的观念之中,目的是将属相与人生仪礼相关连,将阴阳、五行与生肖对应起来,从而解释其它有关的人生文化现象。
3、中国人的生肖信仰
生肖本是用于纪年的一套符号,是古代天文历法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了普遍被人们认同的生肖历法。中国古代哲学观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认为阴阳五行决定了世间万物的生存与发展,他们认为,日月是阴阳之源,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万物之本,合为七曜〖ZW(〗日、月、星称为曜,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为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主宰一切,而十二生肖分置于天,以纪十二辰,以七曜统之,因此十二生肖便被阴阳五行观念所浸染,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自生肖观念在民间出现以后,它随着算命术的盛行在民间流传不衰,民间迷信认为,五行中的每一种要素都是相互制约的,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五行要素来协调,使自已的生活及所从事的工作能顺心如意。民间把生肖动物列为阴阳两类,与五行相对应,从而生成一套生肖决定命运的算命术。同时民间还认为生肖属相与人的性格也有着某种关系,即使同一属相的人,由于出生的时辰不同,性格、命运也会各异。�生肖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本命年的观念。汉民族的本命年是按照十二生肖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已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民间认为本命年为凶年,需要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汉族北方各地每到本命年时,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称为“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禳解灾祸、化凶为吉。我国许多民族都很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称为“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6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道教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创始于东汉时期,流传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阴阳五行为其核心教义,在阴阳五行观念的作用下,道教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等产生了天然的亲近关系。北京著名的道观白云观中有元辰殿,元辰殿又名“六十甲子殿”,为信徒向本命元辰之神祈福的殿堂。本人出生年称为本命元辰,旧时习俗礼拜本命元辰之星宿神,祈求吉祥如意,名为“顺星”。元辰殿即是礼拜本命元辰星宿神的地方,殿内现存有六十甲子神像,他们分别为: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戊辰太岁赵达大将军、已巳太岁郭灿大将军、庚午太岁王济大将军、辛未太岁李素大将军、壬申太岁刘旺大将军、癸酉太岁康志大将军、甲戍太岁施广大将军、乙亥太岁任保大将军、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丁丑太岁汪文大将军、戊寅太岁鲁先大将军、已卯太岁龙仲大将军、庚辰太岁董德大将军、辛巳太岁郑但大将军、壬午太岁陆明大将军、癸未太岁魏仁大将军、甲申太岁方章大将军、乙酉太岁蒋崇大将军、丙戍太岁白敏大将军、丁亥太岁封济大将军、戊子太岁邹铛大将军、已丑太岁傅佑大将军、庚寅太岁邬桓大将军、辛卯太岁范宁大将军、壬辰太岁彭泰大将军、癸巳太岁徐单大将军、甲午太岁章词大将军、乙未太岁杨仙大将军、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丁酉太岁唐查大将军、戊戍太岁姜武大将军、已亥太岁谢太大将军、庚子太岁卢秘大将军、辛丑太岁杨信大将军、壬寅太岁贺谔大将军、癸卯太岁皮时大将军、甲辰太岁李诚大将军、乙巳太岁吴遂大将军、丙午太岁文哲大将军、丁未太岁缪丙大将军、戊申太岁徐浩大将军、已酉太岁程宝大将军、庚戍太岁儿秘大将军、辛亥太岁叶坚大将军、壬子太岁丘德大将军、癸丑太岁朱得大将军、甲寅太岁张朝大将军、已卯太岁万清大将军、丙辰太岁辛亚大将军、丁巳太岁杨彦大将军、戊午太岁黎卿大将军、已未太岁傅赏将军、庚申太岁毛梓大将军、辛酉太岁石政大将军、壬戍太岁洪充大将军、癸亥太岁虞程大将军。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已的本命神。
按照道教教义,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除去杂念私心,方能长寿永生。礼拜本命之辰,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每年正月初七、初八,北京人到白云观元辰殿“祭星”,向各自的本命星辰烧香礼拜,祈求一年平安,即“顺星”,意思是即使碰到不顺利的年份,通过祈祷得至本命神的保护也可转为顺利。其殿中供的以上六十位本命神,均为重彩泥塑,且都是座像,吸收了各自相关生肖的动物形象。六十神像的姓名有的为历史真有的人物,形象则带有明显的生肖标志,如:甲子太岁金岁金辨大将军,鼠相,持桃。
从道教有关本命神、六十甲子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生肖信仰与道教相互溶合的关系,道教信奉老子的“道”,认为“道”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化生主宰的,生命自然不例外,生肖与天干地支相配而形成六十甲子的观念是生肖与道教信仰相溶合的表现,人们祭拜本命元辰之神,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平安如意。从这里可以看出生肖已成为主宰人生命的因素,成为生命信仰的一部分。
4、各民族的十二生肖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生肖不是汉民族的专利,许多少数民族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首先我们来看看各民族十二生肖对照表。
各族十二生肖对照表
桂西彝族
十二兽: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
哀牢山彝族
十二兽: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川滇黔彝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海南黎族
十二兽:鸡、狗、猪、鼠、牛、虫、兔、龙、蛇、马、羊、猴
云南傣族
十二兽:鼠、黄牛、虎、兔、大蛇、蛇、马、山羊、猴、鸡、狗、象
广西壮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蒙古族
十二兽: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新疆维吾尔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猴、鸡、狗、猪
柯尔克孜族
十二兽: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如蒙古、壮、部分彝族的十二生肖受汉族影响,与汉族基本一致。但有的民族在接收汉族生肖文化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变异,哀牢山彝族同胞在十二生肖系列中,以穿山甲占据了龙的位置;新疆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鱼代龙、又以狐狸代猴;海南黎族同胞以十二生肖纪日,其次序以鸡起首,猴煞尾;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以黄牛代替牛,以山羊代羊,亥的属相不是猪而是象。从以上变化中大致可以看出,各民族在选择十二生肖动物时,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物种的不同,选择了最亲近的动物作为生肖动物,从而给生肖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差异。除了在生肖动物选择上的变异外,少数民族还形成各自不同的纪年、纪日方法,同时产生了许多与生肖有关的民俗。
(1)凉山彝族十二生肖
彝族通用十二兽历,也叫十二属相纪历,彝族古代史诗《勒俄特依》和彝族民间都有有关彝族十二属相(兽历)来源的传说。〖ZW(〗参见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ZW)〗生活在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其年、月、日均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纪。每一兽名各纪一年,共十二年一轮,年代及年龄的计算有一个方便的口诀:“一轮十三,二轮二十五,三轮三十七,四轮四十九,五轮六十一,六轮七十三……”以此类推。凉山彝族纪月也采用十二属相,分别以鼠月、牛月、虎月、兔月、龙月、蛇月、马月、羊月、猴月、鸡月、狗月、猪月纪一年十二个月。每月大月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月大月小根据上月月亮十五圆还是十六圆来确定,十五圆为小月二十九天,十六圆为大月三十天。不过各地所用的首月有别,有的地方以马月为首月,有的地方以羊月为首月,有的地方以猴月为首月。纪日的方法也采用十二兽,十二日为一轮,不受年月(包括闰月)的限制,无限后推,永无终止。
彝族十二属相纪历的历法还被应用到占算命运的民间巫术之中,凉山彝族民间认为人与木、火、土、铁、水五种元素关系密切,人只能与之和谐相处,才是天赋的命运。人的命运都处于五种元素与“公”“母”配合而成的十种命运之中,即“木公”、“木母”、“火公”、“火母”、“土公”、“土母”、“铁公”、“铁母”、“水公”、“水母”的和谐称为“特补特莫”,“特”为和谐之意,“补”为阳,“莫”为阴,认为以上十种命运是和谐的阴阳配属。此外还将十种命运与十二属相相配,形成“纪年周期表”,以六十年一轮的纪年周期表来占算人的命运。
彝族十二属相还用于婚姻方面,彝族在择偶与订婚时极重视民族、等级等条件,除此之外,男女双方生辰是否相合也很重要,民间口诀有:“兔猪羊相随,牛蛇鸡相伴,狗马虎相合,猴龙鼠相和。”合乎上述口诀者为相合,不合也不十分严格,最忌属虎者与属鸡、羊者配,讳其“虎来吃鸡羊”。
(2)傣族十二生肖
根据张公谨先生的观点,大约在汉朝汉族的干支纪时法就逐步传入傣族地区,这种干支纪时法一直沿用至今(参见张公谨《傣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至今仍是傣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法与农历一样,就是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搭配得六十甲子,以这六十个数来纪年、纪日,同时还单用十二地支纪月。大概在干支传入傣族地区后不久,汉族的十二生肖也随之传了进来,傣族中各地十二生肖稍有不同,德宏地区与汉族完全相同,西双版纳则改“猪”为“象”,龙为“大蛇”或“蛟”,稍有不同。傣族使用的十二生肖分别为鼠、牛、虎、兔、大蛇、蛇、马、羊、猴、鸡、狗、象。
在西双版纳等地,十二生肖与地支相配,不仅用来纪年,还用来纪月和纪日,如子年鼠骨〖ZW(〗傣历中“骨”为年,“血”为月,“皮”为日。〖ZW)〗、丑年黄牛骨、寅年虎骨;四月兔血、六月小蛇血、七月马血;申日猴皮、酉日鸡皮等等……。可见汉族农历中的十二生肖在吸收到傣历中之后,其使用范围比之农历更为广泛。
(3)藏族十二生肖
传统观念认为藏族的生肖纪年法是公元七世纪时由唐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带去的。藏族的生肖纪年,六十年为一甲子,藏语称“回登”,为木鼠之意,藏族六十甲子便从木鼠年开始,相当于汉族的甲子年。藏历生肖纪年具有将阴阳、五行、肖兽融合一体的特点,因此有“阴火兔年”、“阳土龙年”、“阳金猴年”之类的叫法。
藏历生肖纪年与阴阳、五行的具体配合与十天干有对应关系,以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已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以上五对,每对中前者为阳,后者为阴。藏历纪年虽没有明确标明天干地支,但隐含着干支的顺序。另外藏历中还以男女代替阴阳,如阴金牛年又叫女金牛年,阳水虎年,又叫男水虎年。
(4)纳西族十二生肖
纳西族是居住于云南省境内的少数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纳西族也以生肖纪日,方法独特,配以方位。他们将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大月小月,每月30天,单月第一天为猴日,按猴、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顺序,排至单月的第29天为鼠日;进入双月,双月第一天隔过牛日,定为虎日,
畲乡风情
男不肩水,女不扶犁畲族大多居住山区,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林业、茶叶、狩猎。畲族女子无缠足的习俗,和男子一样下田上山。但俗例男子不挑水,不种菜;女子不扶犁不踩耙。现已无此讲究。
牛三旦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办酒宴请本家、村邻,分麻核给全村小孩。这天母牛要吃红糖拌米饭,喝混有鸡蛋、红糖的黄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边衣女子服装领、袖、右襟、裤管镶花边,衣袖、裤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镯、项圈、耳环等银饰品,戴形似犬头帽子。男子穿对襟衣、大管直筒裤。婚礼上腰系新娘亲手织彩带。不论男女,都用蓝布绑腿。现穿民族服装的已不多。
尝新米新谷上场,要请长辈尝新。由年纪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饭,用筷子把碗里米饭挑一点桌上,以示年年有余,然后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准将新收稻谷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触。开镰时,要割几株稻头、稻秆饲牛,让牛尝新。此俗今尚有。
草案过去大多住茅铺,筑泥为墙,盖稻草、茅草,称“草案”。分三间,中堂屋,靠墙处摆祖宗香案;右厨房;左卧室。卧室上部用竹为筋,抹泥巴成泥楼,称有泥楼卧室为“土库”。现已无住草案者。
火炉塘灶门前挖一长坑,叫火炉塘,供烤火用,大/J舰家庭人口和社交需要定。天寒时待客、吃饭、对歌都围坐火炉塘,故对来客要待其进厨房才致礼。除夕,要将一块烧着的大柴根埋火炉塘热灰中过夜,叫“煮过年猪”,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废。
祖担系两只竹箱,1只装本支始祖香炉、神器,另1只装布质彩绘“祖图”1套;图长20余米,宽0.5米,绘畲族历史连环回20多幅。祖担为族中公有,不得私占。举行祭祀仪式时必挂祖图。
同姓通婚贪族旧时不与异族通婚,内部凡同姓不同支者即可通婚;现在同支者在五代后也可结婚。男子入赘在意族不受歧视.旧时除童养媳外,还有“童养子”。民国时当地汉人偶有娶畲女为妻的,以女嫁畲民则无,现时通婚已不存禁忌。
对歌节日、喜庆场合彻夜欢唱,对歌系礼仪活动组成部分。嫁女,聘请女歌手与男方派来“赤郎”对唱,有劝酒歌、嫁女歌、姻缘歌等。若来善歌客人,衬里和来客性别不同之青年要来对歌。对歌前,大家要凑点钱给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点心招待大家。对歌内容有固定的历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于互相诘难的传统对答歌曲,更多即兴编唱的。劳动、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对歌,随编随唱,称‘唱山歌。,有因此相爱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内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对。现在畲族人仍喜唱歌,但对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
秘语对来作客的同民族陌生人,要用秘语考察;如问”一行毛竹打几来(一根毛竹剖几片)?”来客姓蓝,就应答“六来“.如姓雷、姓钟.就回答“五来”。来客能对答,就待为上宾。外出者要学会秘语,并严守秘密:现在有些老者尚懂一些秘语。
问口饼媒人去女方做媒,带去糕点两包叫“问口饼”。女方收下一包,表示愿意考虑这门亲事;女方到男方相亲后退回问口饼,就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未将问口拼退回,就基本定局了。
龙游沐尘畲族婚嫁过程的基本习俗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过去由大人作主)确定后,要选择吉日良辰娶亲(一般是男婚女嫁)。
(一)、女方婚嫁
娶亲当天,男方到女方娶亲。有媒人、亲家、赤郎二人(当门赤郎和赤郎子)、二位青年姑娘(接新娘)、抬花轿四人。赤郎用小箩筐挑上定新时礼单上规定的礼物:猪肉、鸡、鱼、香火礼——蹄胖、蜡烛、糖果、鞭炮、香烟、面条2—4斤、甘蔗两根、布料一块(叫老鼠尾,给新娘母亲的)等等。当娶亲人员快到新娘家时,以放鞭炮表示娶新人员即到,女方家也放鞭炮接到。
拦门:当男方娶亲人员要进新娘家门时,女方男、女青年将大门半爿关上,不让进去,唱着拦门山歌:“赤郎担担门前站,拦门都是我十娌,一双红包拿我手,红包拿来就开你。大门好开又不开,香烟、喜糖要拿来,香烟、喜糖拿我手,糖、烟拿来就来开。红包一双又一双,红包还有五代雄,五代红包拿我手,红包拿齐开大门。”男方将准备好的红包糖果、香烟一一送上,最后送上五个捆在一起的红包(称五代雄),方才打开大门,让娶亲人员进屋。
捉蚧(称捉青蛙):女方青少年端上温水让娶亲人员洗脸,每人洗完脸之后,面布横摊在脸盘上,放上一个红包。
交礼:媒人和亲家向女方父亲、娘舅等嫡亲一一点清交代礼单规定的礼物,少一件或减少数量必须由亲家补足。
借(钅隹又):女方姑娘把厨房一切用具都收藏起来,由男方当门赤郎向东家借用,借用具时赤郎要念借(钅隹又)口白,“上位亲家亲家母、祖公祖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阿姨舅母、隔壁邻舍,借你四四方方一堵墙(灶头),借你龙圹两口(铁锅),锅盖一对。借你阿姨、舅母一样好宝贝,火刀火石(火柴或打火机)借出来,借你金水杆、银水缸,金杆流水银缸装,……感谢阿姨舅母帮我忙,早煮早吃,新郎新娘早拜堂。”
赤郎挑水:女方备好粽衣、笠帽让赤郎子穿戴上,由青年姑娘陪同赤郎子挑水,待赤郎水挑到一定路程后,姑娘故意把泥沙丢在水桶内,水不干净,拖赤郎重新挑过。截赤郎反复多次增强了度亲的热闹场面。
催亲:宴请酒席酒菜上席一半左右,亲家用小鞭炮催亲三次(催亲是催新娘早出娘门早上轿),第一次在门外放鞭炮,第二次在中堂放至门外,第三次从新娘房间放到门外。媒人和亲家每放一次鞭炮,都得到理事面前作辑(意思请理事早料理新娘出娘门)。
娘哭嫁:理事(女方照料新娘出嫁做一些具体事务的人)把米筛放在中堂地上,筛内垫上红纸,放上镜子一面、尺一把、剪刀一把,由娘舅把新娘抱到米筛上,理事站在新娘旁边,父母亲、哥嫂、姐妹及嫡亲站在周围。首先,娘拉着新娘的手,边唱山歌边哭嫁,“今哺女嫁娘心痛,小时睡在娘床中,小时带女不得大,大来总要结成双。今哺嫁女娘心愁,小时跟娘睡一头,小时带女未自在,大来又嫁远遥遥。做人媳妇莫嘴多,莫来无乱多噜嗦,讲好讲坏都要想,家里有活要多做。做人媳妇要真心,礼貌待人顶要紧,妯娌伯母都和好,家里团结一条心。”然后,由理事点拨,让新娘叫父母、娘舅、哥嫂、姐妹、嫡亲到她家去玩,叫到一个给新娘一个红包。(以示祝贺)
新娘上轿:由娘舅把新娘抱到轿上,起抬时新娘在门外滚出两红鸡蛋,以示离开娘家。媒人和亲家要一一向新娘的父母亲、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哥嫂、姐妹等嫡亲感谢、告别。
接大舅:新娘花轿抬出后,媒人和亲家接大舅一同到男方赴宴,并将大舅装好的糕饼包、香烟、红包袋子帮助拎去,交给男方理客人员。
(二)、男方婚礼
新娘抬到路上,遇上有人拦路讨喜糖,媒人或亲家必须好事成双分糖、分烟给所有人。(拦路山歌略)
新娘花轿将要抬到新郎家时,双方放鞭炮接到。
喝红糖茶:花轿抬进夫家,刚到门边,新娘滚进两红鸡蛋(表示新娘从娘家嫁到夫家),然后,由男方理事端上红糖茶给新娘喝,便唱山歌,“新娘扮好上轿来,扛轿郎子扛过来,扛轿郎子扛到了,花轿小心息下来。花轿小心息下来,红糖泡茶就端来,糖茶端来新娘食,食了糖茶下轿来。食了糖茶到厅堂,新郎扮好等拜堂,堂若拜好等传代,蔴布袋子摊下来。蔴布袋子摊下来,代代传到郎房内,代代传到新郎房,新娘结子千万岁”。
理事请新娘下轿,扶着新娘站在中厅,另一个理事陪新郎到中厅,举行拜堂仪式。(现在形式是新娘到夫家,未进门由理事扶着新娘坐在板凳上换上夫家的新鞋,再进门举行拜堂。拜堂时,男方父母亲及女方大舅均回避)
传代:童男童女端上蜡烛火,照新郎新娘传代,两个理事把蔴袋铺在地上,让新娘新郎踩上进房,几只蔴袋轮换使用,一直慢行到床边。新娘新郎双双站立床边,理事端上煮好的两个鸡蛋,给新娘新郎各人吃一口(表示同吃同住)。
敬酒:当宴请到一定时候,新娘新郎双双向客人敬酒二蛊。(意思一是向客人见面,二是表示谢意)
同房:宴请下席后,一般待客人稍退,碗盏收好,再由两个理事请男方父母、祖父母站在中厅,新娘、新郎站在下边,向长辈微笑鞠躬作辑(表示孝敬长辈),然后由理事将新娘新郎送入洞房,关上房门,从房边放小鞭炮到门外。
送鞋:第二天早晨新娘给在场的客人泡上一杯白糖茶,对夫家的父母各敬上一双新鞋(以示新媳妇精明手巧),同时,父母亲各以红包还礼。
送大舅:新郎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先由新郎送大舅先走一步,直送到待大舅给红包后,新郎才回家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
拜师
旧时,曲艺艺人为了后继有人,大多要收徒弟。在同一时间内,一般一师只带一徒。拜师前须有“荐头”(介绍人)推荐,首次见面得送见面礼。礼有大小,但至少得两瓶酒,一只猪头,两个包(糕点糖果类),一只红包。若师傅收下见面礼,表示愿收下徒弟;若退还见面礼,表示拒绝接受。正式拜师,要订立投师约(即文契,也称契约、关书,内容一般为授徒时间、规矩等)。投师约须注明“荐头”(介绍人)、“中央人”(见证人)、“担保人”(保证人),也有三者由“荐头”一人兼的。投师约得要家长签名画押方能生效。然后择佳日,红烛高燃,举行拜师仪式,先拜“天地君亲师”,再向师傅磕头。磕头前要讲:“弟子×××,愿拜恩师名下学艺为徒,尊师守规,至终不变……”。念毕磕头拜师,递上投师约。由徒弟家出资,设投师酒,酬谢师傅和所有参加仪式者。解放后,艺人拜师简化,但也要举行一定的拜师仪式,如徒弟家要摆一桌敬师酒,请来师傅及当地干部和长辈,入席前,写好拜师的投师约,并交上学艺费用,然后带上口粮和日常用品、换洗衣物到师傅家开始学艺生涯。
投师学艺时间一般为三年(有学得快的,也可缩短出师时间,但正式出师为三年)。三年未满时有能力演出的徒弟,收入全归师傅(有的师傅也给徒弟零用钱)。拜师期间,不得转师,白天徒弟须帮师傅到田间劳动,回来后帮着师娘做家务、带孩子。大多是白天干活,晚上学艺。师傅外出卖艺,徒弟挑着行李和道具。师傅演唱时,徒弟在一旁边听边记。夏天徒弟得给师傅打扇子,冬天给师傅送热茶,日常要给师傅点烟、洗衣服等。徒弟与师傅一起吃饭时不准发出声音,要比师傅先吃完,即俗谚所说“师傅先吃饭,徒弟先放碗”。徒弟只能吃素食粗菜,即使管饭的东家开口请吃荤菜,徒弟也不能吃,只有师傅开口才可吃块肥肉。收场时,徒弟要收拾好道具等,给师傅捧洗脸水、铺好床及做其他琐杂事。三年满师后,有的须帮师(俗称“半作”)三年。帮师三年是无偿给师傅卖艺挣钱,所挣之钱全交师傅,再由师傅付给徒弟零用钱,最多也不能超过所赚之钱的一半。“半作”期满,徒弟方可单独操业卖艺谋生。也有学徒期满,为师傅白白卖艺一个月,所赚的钱分文不留全交给师傅,就算出师了。从前的艺人大多不识字,学艺都得凭耳听心记,直到把师傅肚里的唱本都学到手。
出师要摆“满师酒”,宴请酬谢师傅的教诲之恩。也有由师傅拿钱摆酒,宴请同行或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请他们给徒弟拉拉关系,铺铺路,今后演出时有个照应。
演出
道情说唱,一般不举行仪式,没有像戏曲演出那样的习俗,也不受场合和舞台限制,只要一张桌子,几只凳子或一块门板,两头一搭,艺人就登上落坐,稍比听众高出一头就可。等听众入座,连击数下渔鼓,待场内清静后即开始演唱。演出开始先由艺人自报家门,作一简单介绍,并讲一些请听众多包涵之类的客套语,然后在开头部分扼要介绍本场次演唱曲目内容,介绍时艺人亦以唱词形式表达,俗称“曲帽”。剧情介绍主要是为使听众能把握住剧情脉络,在演唱过程中能听懂;另外也是艺人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吊起大家胃口的惯用手法。
艺人唱正本前要先唱“滩头戏”,唱得好不好,听了“滩头”就知道。
旧时,有的地方艺人进入一个村子,先要拜见本地绅董、族长。如遇师长或同行在本地演出,先要拜见师长,后拜同行,征得他们的许可方可演唱。其规矩是“师长为大,先至者为大”。到一个地方演出,还要自编赞颂该地方风物和风土人情的曲目,在正式演唱前加唱。每年正月,在第一场开演前要祭拜祖师爷。各地祖师爷不同,可以自封,也有尊师傅的祖师爷为祖师爷的。
生产习俗
衢州地处浙西边陲,无渔盐之利,多以农为本,“食贫不轻改业”,民谚有云:“衙门钱,一蓬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生产习俗大多反映农村耕作。
婚姻
订亲旧时,婚姻重门第,讲“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均无自主权,形同买卖婚姻。
缔结姻缘,先托媒人说合,求亲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绝无女求男者.对待媒人必须以上宾之礼,备办酒食,俗谓“亲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经双方说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亲”,女方同意后,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亲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亲完毕,男方选择吉日托人带上礼物向女方讨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年庚帖”拿回后,要请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冲相克,如“龙虎斗”、“两龙不同潭”、“鸡兔不合笼”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将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双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择日,将定亲日期写于龙凤红帖上,请媒人连同聘礼送到女家,称为“定亲”。女方回赠状元花礼帽、糖果糕点等,也有的绣花袋一对,万年青两株,俗称“回情”。定亲后男女即视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门求亲。
迎娶从定亲到迎娶,少则半年多则三年,迎娶佳期称“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属相八字确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择日。成亲前一两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运嫁妆,谓“发嫁妆”。各地嫁妆大同小异,一般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抽斗桌、方凳、脚桶、子孙桶、梳妆台等必备品。近年嫁妆多新旧结合。晚上,男家设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发花轿迎亲,新娘上轿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难分难舍,谓之“哭嫁”。江山一带有新娘花轿上路,弟弟用双手攀悬在轿杠上扛一段路,俗谓“吊轿杠”,也是表示不愿别离之意。开化一带“哭嫁”有“哭嫁词”,如“望你到男方,水涨船高,脚踏楼梯步步高;手托莲花朵朵开,蒂夫蒂妻,公婆欢喜;蒂夫上床,子孙满堂;蒂夫上桌,铜钱满地堵,……四季发财,元宝滚进来!”花轿到达新郎家由利市婆搀扶新娘,踩着地上轮番铺垫的红毯或麻袋而进,称为“传代”。接着拜堂成婚,晚上宴请宾客,宴毕闹新房.婚后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叫“回门”,当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旧俗的繁文缛节已渐减少。
婚俗旧时,衢州各县婚姻习俗大致相同。
童养媳,一般为家庭经济不宽裕,人口过多,抚养艰难,怕女儿长大无力购办嫁妆而给人作童养媳的,也有捡养或买养的,童养媳长大成婚时也举行婚礼,若婚前男方夭折,童养媳当作女儿出嫁,也有的终身不嫁的。
入赘,俗称“招亲”。女方“招亲”一般因家中没有兄弟,入赘的男人多为家境贫寒、兄弟多、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婿常受歧视,不能入谱,有“招亲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说。常山一带招亲时要写招亲字置于大门外的草坪或石头上表示受村人监督。招亲后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赶出村。因此过去视入赘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赘者受法律保护。
换亲,两家因家境贫寒或关系融洽,亲上加亲,互娶对方女儿为媳妇,可以免送财礼,俗称“宝换宝”。
改嫁,俗谓“二婚亲”。寡妇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视为不光彩,没有选择丈夫的自由,须听族人支配。娶寡妇者多为丧偶或无力娶妻的穷人。男方择吉日夜间迎娶,寡妇坐“乌藤轿”或“蓝藤轿”。建国后此俗已废。
打喜,又叫“冲喜”。定亲后,男子重病不起,经双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妇。旧时还有同姓的不婚的习俗,今已废除。
丧礼
人死后多为土葬。旧时丧葬仪式复杂而繁琐,而且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弥留之际,子女必须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称“送终”。瞑目时,烧草鞋、雨伞、包袱、香纸、锡箔,叫做“送盘缠”。将遗体置门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侧,头垫七块瓦片,面盖草纸,口含一枚红纸包好的铜钱,脚后点一盏青油灯。同时差人带一把雨伞往亲友家报丧。到亲友家,将雨伞顶朝上,竖于门槛上,亲友接到凶讯,即备礼前往吊丧。女婿送寿桃、粽子、猪头、全鸡、全鹅;一般亲友送香纸、寿被、挽联、绸缎被面等。入殓,俗叫“落材”。殓棺前给死者梳洗更衣,然后由长子捧头,女儿或女婿捧抱进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将亲友送来的“寿被”一一盖上,并由女儿、媳妇报送者姓名,最后合棺,谓称“封材”。
出殡仪式最为隆重,富裕人家,出殡前要请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场,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殡日,要请有地位者宣读祭文,焚烧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见吊孝亲友。出殡时,女婿举坟头伞、背纸钱袋前导。亲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随后。一路鸣锣击鼓、吹唢呐、散纸钱,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后,以砖为廓。晚上备“白事酒”宴请送丧亲友,回赠每人毛巾一条,或白布五六尺,谓“谢孝”。建国后,丧礼的封建迷信内容大多废除,葬仪从简,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纱、小白花,举行追悼会表示哀悼。1979年后,城镇逐渐通行火化,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畲乡风情
男不肩水,女不扶犁畲族大多居住山区,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林业、茶叶、狩猎。畲族女子无缠足的习俗,和男子一样下田上山。但俗例男子不挑水,不种菜;女子不扶犁不踩耙。现已无此讲究。
牛三旦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办酒宴请本家、村邻,分麻核给全村小孩。这天母牛要吃红糖拌米饭,喝混有鸡蛋、红糖的黄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边衣女子服装领、袖、右襟、裤管镶花边,衣袖、裤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镯、项圈、耳环等银饰品,戴形似犬头帽子。男子穿对襟衣、大管直筒裤。婚礼上腰系新娘亲手织彩带。不论男女,都用蓝布绑腿。现穿民族服装的已不多。
尝新米新谷上场,要请长辈尝新。由年纪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饭,用筷子把碗里米饭挑一点桌上,以示年年有余,然后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准将新收稻谷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触。开镰时,要割几株稻头、稻秆饲牛,让牛尝新。此俗今尚有。
草案过去大多住茅铺,筑泥为墙,盖稻草、茅草,称“草案”。分三间,中堂屋,靠墙处摆祖宗香案;右厨房;左卧室。卧室上部用竹为筋,抹泥巴成泥楼,称有泥楼卧室为“土库”。现已无住草案者。
火炉塘灶门前挖一长坑,叫火炉塘,供烤火用,大/J舰家庭人口和社交需要定。天寒时待客、吃饭、对歌都围坐火炉塘,故对来客要待其进厨房才致礼。除夕,要将一块烧着的大柴根埋火炉塘热灰中过夜,叫“煮过年猪”,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废。
祖担系两只竹箱,1只装本支始祖香炉、神器,另1只装布质彩绘“祖图”1套;图长20余米,宽0.5米,绘畲族历史连环回20多幅。祖担为族中公有,不得私占。举行祭祀仪式时必挂祖图。
同姓通婚贪族旧时不与异族通婚,内部凡同姓不同支者即可通婚;现在同支者在五代后也可结婚。男子入赘在意族不受歧视.旧时除童养媳外,还有“童养子”。民国时当地汉人偶有娶畲女为妻的,以女嫁畲民则无,现时通婚已不存禁忌。
对歌节日、喜庆场合彻夜欢唱,对歌系礼仪活动组成部分。嫁女,聘请女歌手与男方派来“赤郎”对唱,有劝酒歌、嫁女歌、姻缘歌等。若来善歌客人,衬里和来客性别不同之青年要来对歌。对歌前,大家要凑点钱给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点心招待大家。对歌内容有固定的历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于互相诘难的传统对答歌曲,更多即兴编唱的。劳动、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对歌,随编随唱,称‘唱山歌。,有因此相爱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内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对。现在畲族人仍喜唱歌,但对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
秘语对来作客的同民族陌生人,要用秘语考察;如问”一行毛竹打几来(一根毛竹剖几片)?”来客姓蓝,就应答“六来“.如姓雷、姓钟.就回答“五来”。来客能对答,就待为上宾。外出者要学会秘语,并严守秘密:现在有些老者尚懂一些秘语。
问口饼媒人去女方做媒,带去糕点两包叫“问口饼”。女方收下一包,表示愿意考虑这门亲事;女方到男方相亲后退回问口饼,就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未将问口拼退回,就基本定局了。
龙游沐尘畲族婚嫁过程的基本习俗
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过去由大人作主)确定后,要选择吉日良辰娶亲(一般是男婚女嫁)。
(一)、女方婚嫁
娶亲当天,男方到女方娶亲。有媒人、亲家、赤郎二人(当门赤郎和赤郎子)、二位青年姑娘(接新娘)、抬花轿四人。赤郎用小箩筐挑上定新时礼单上规定的礼物:猪肉、鸡、鱼、香火礼——蹄胖、蜡烛、糖果、鞭炮、香烟、面条2—4斤、甘蔗两根、布料一块(叫老鼠尾,给新娘母亲的)等等。当娶亲人员快到新娘家时,以放鞭炮表示娶新人员即到,女方家也放鞭炮接到。
拦门:当男方娶亲人员要进新娘家门时,女方男、女青年将大门半爿关上,不让进去,唱着拦门山歌:“赤郎担担门前站,拦门都是我十娌,一双红包拿我手,红包拿来就开你。大门好开又不开,香烟、喜糖要拿来,香烟、喜糖拿我手,糖、烟拿来就来开。红包一双又一双,红包还有五代雄,五代红包拿我手,红包拿齐开大门。”男方将准备好的红包糖果、香烟一一送上,最后送上五个捆在一起的红包(称五代雄),方才打开大门,让娶亲人员进屋。
捉蚧(称捉青蛙):女方青少年端上温水让娶亲人员洗脸,每人洗完脸之后,面布横摊在脸盘上,放上一个红包。
交礼:媒人和亲家向女方父亲、娘舅等嫡亲一一点清交代礼单规定的礼物,少一件或减少数量必须由亲家补足。
借(钅隹又):女方姑娘把厨房一切用具都收藏起来,由男方当门赤郎向东家借用,借用具时赤郎要念借(钅隹又)口白,“上位亲家亲家母、祖公祖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阿姨舅母、隔壁邻舍,借你四四方方一堵墙(灶头),借你龙圹两口(铁锅),锅盖一对。借你阿姨、舅母一样好宝贝,火刀火石(火柴或打火机)借出来,借你金水杆、银水缸,金杆流水银缸装,……感谢阿姨舅母帮我忙,早煮早吃,新郎新娘早拜堂。”
赤郎挑水:女方备好粽衣、笠帽让赤郎子穿戴上,由青年姑娘陪同赤郎子挑水,待赤郎水挑到一定路程后,姑娘故意把泥沙丢在水桶内,水不干净,拖赤郎重新挑过。截赤郎反复多次增强了度亲的热闹场面。
催亲:宴请酒席酒菜上席一半左右,亲家用小鞭炮催亲三次(催亲是催新娘早出娘门早上轿),第一次在门外放鞭炮,第二次在中堂放至门外,第三次从新娘房间放到门外。媒人和亲家每放一次鞭炮,都得到理事面前作辑(意思请理事早料理新娘出娘门)。
娘哭嫁:理事(女方照料新娘出嫁做一些具体事务的人)把米筛放在中堂地上,筛内垫上红纸,放上镜子一面、尺一把、剪刀一把,由娘舅把新娘抱到米筛上,理事站在新娘旁边,父母亲、哥嫂、姐妹及嫡亲站在周围。首先,娘拉着新娘的手,边唱山歌边哭嫁,“今哺女嫁娘心痛,小时睡在娘床中,小时带女不得大,大来总要结成双。今哺嫁女娘心愁,小时跟娘睡一头,小时带女未自在,大来又嫁远遥遥。做人媳妇莫嘴多,莫来无乱多噜嗦,讲好讲坏都要想,家里有活要多做。做人媳妇要真心,礼貌待人顶要紧,妯娌伯母都和好,家里团结一条心。”然后,由理事点拨,让新娘叫父母、娘舅、哥嫂、姐妹、嫡亲到她家去玩,叫到一个给新娘一个红包。(以示祝贺)
新娘上轿:由娘舅把新娘抱到轿上,起抬时新娘在门外滚出两红鸡蛋,以示离开娘家。媒人和亲家要一一向新娘的父母亲、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哥嫂、姐妹等嫡亲感谢、告别。
接大舅:新娘花轿抬出后,媒人和亲家接大舅一同到男方赴宴,并将大舅装好的糕饼包、香烟、红包袋子帮助拎去,交给男方理客人员。
(二)、男方婚礼
新娘抬到路上,遇上有人拦路讨喜糖,媒人或亲家必须好事成双分糖、分烟给所有人。(拦路山歌略)
新娘花轿将要抬到新郎家时,双方放鞭炮接到。
喝红糖茶:花轿抬进夫家,刚到门边,新娘滚进两红鸡蛋(表示新娘从娘家嫁到夫家),然后,由男方理事端上红糖茶给新娘喝,便唱山歌,“新娘扮好上轿来,扛轿郎子扛过来,扛轿郎子扛到了,花轿小心息下来。花轿小心息下来,红糖泡茶就端来,糖茶端来新娘食,食了糖茶下轿来。食了糖茶到厅堂,新郎扮好等拜堂,堂若拜好等传代,蔴布袋子摊下来。蔴布袋子摊下来,代代传到郎房内,代代传到新郎房,新娘结子千万岁”。
理事请新娘下轿,扶着新娘站在中厅,另一个理事陪新郎到中厅,举行拜堂仪式。(现在形式是新娘到夫家,未进门由理事扶着新娘坐在板凳上换上夫家的新鞋,再进门举行拜堂。拜堂时,男方父母亲及女方大舅均回避)
传代:童男童女端上蜡烛火,照新郎新娘传代,两个理事把蔴袋铺在地上,让新娘新郎踩上进房,几只蔴袋轮换使用,一直慢行到床边。新娘新郎双双站立床边,理事端上煮好的两个鸡蛋,给新娘新郎各人吃一口(表示同吃同住)。
敬酒:当宴请到一定时候,新娘新郎双双向客人敬酒二蛊。(意思一是向客人见面,二是表示谢意)
同房:宴请下席后,一般待客人稍退,碗盏收好,再由两个理事请男方父母、祖父母站在中厅,新娘、新郎站在下边,向长辈微笑鞠躬作辑(表示孝敬长辈),然后由理事将新娘新郎送入洞房,关上房门,从房边放小鞭炮到门外。
送鞋:第二天早晨新娘给在场的客人泡上一杯白糖茶,对夫家的父母各敬上一双新鞋(以示新媳妇精明手巧),同时,父母亲各以红包还礼。
送大舅:新郎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先由新郎送大舅先走一步,直送到待大舅给红包后,新郎才回家与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门。
拜师
旧时,曲艺艺人为了后继有人,大多要收徒弟。在同一时间内,一般一师只带一徒。拜师前须有“荐头”(介绍人)推荐,首次见面得送见面礼。礼有大小,但至少得两瓶酒,一只猪头,两个包(糕点糖果类),一只红包。若师傅收下见面礼,表示愿收下徒弟;若退还见面礼,表示拒绝接受。正式拜师,要订立投师约(即文契,也称契约、关书,内容一般为授徒时间、规矩等)。投师约须注明“荐头”(介绍人)、“中央人”(见证人)、“担保人”(保证人),也有三者由“荐头”一人兼的。投师约得要家长签名画押方能生效。然后择佳日,红烛高燃,举行拜师仪式,先拜“天地君亲师”,再向师傅磕头。磕头前要讲:“弟子×××,愿拜恩师名下学艺为徒,尊师守规,至终不变……”。念毕磕头拜师,递上投师约。由徒弟家出资,设投师酒,酬谢师傅和所有参加仪式者。解放后,艺人拜师简化,但也要举行一定的拜师仪式,如徒弟家要摆一桌敬师酒,请来师傅及当地干部和长辈,入席前,写好拜师的投师约,并交上学艺费用,然后带上口粮和日常用品、换洗衣物到师傅家开始学艺生涯。
投师学艺时间一般为三年(有学得快的,也可缩短出师时间,但正式出师为三年)。三年未满时有能力演出的徒弟,收入全归师傅(有的师傅也给徒弟零用钱)。拜师期间,不得转师,白天徒弟须帮师傅到田间劳动,回来后帮着师娘做家务、带孩子。大多是白天干活,晚上学艺。师傅外出卖艺,徒弟挑着行李和道具。师傅演唱时,徒弟在一旁边听边记。夏天徒弟得给师傅打扇子,冬天给师傅送热茶,日常要给师傅点烟、洗衣服等。徒弟与师傅一起吃饭时不准发出声音,要比师傅先吃完,即俗谚所说“师傅先吃饭,徒弟先放碗”。徒弟只能吃素食粗菜,即使管饭的东家开口请吃荤菜,徒弟也不能吃,只有师傅开口才可吃块肥肉。收场时,徒弟要收拾好道具等,给师傅捧洗脸水、铺好床及做其他琐杂事。三年满师后,有的须帮师(俗称“半作”)三年。帮师三年是无偿给师傅卖艺挣钱,所挣之钱全交师傅,再由师傅付给徒弟零用钱,最多也不能超过所赚之钱的一半。“半作”期满,徒弟方可单独操业卖艺谋生。也有学徒期满,为师傅白白卖艺一个月,所赚的钱分文不留全交给师傅,就算出师了。从前的艺人大多不识字,学艺都得凭耳听心记,直到把师傅肚里的唱本都学到手。
出师要摆“满师酒”,宴请酬谢师傅的教诲之恩。也有由师傅拿钱摆酒,宴请同行或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请他们给徒弟拉拉关系,铺铺路,今后演出时有个照应。
演出
道情说唱,一般不举行仪式,没有像戏曲演出那样的习俗,也不受场合和舞台限制,只要一张桌子,几只凳子或一块门板,两头一搭,艺人就登上落坐,稍比听众高出一头就可。等听众入座,连击数下渔鼓,待场内清静后即开始演唱。演出开始先由艺人自报家门,作一简单介绍,并讲一些请听众多包涵之类的客套语,然后在开头部分扼要介绍本场次演唱曲目内容,介绍时艺人亦以唱词形式表达,俗称“曲帽”。剧情介绍主要是为使听众能把握住剧情脉络,在演唱过程中能听懂;另外也是艺人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吊起大家胃口的惯用手法。
艺人唱正本前要先唱“滩头戏”,唱得好不好,听了“滩头”就知道。
旧时,有的地方艺人进入一个村子,先要拜见本地绅董、族长。如遇师长或同行在本地演出,先要拜见师长,后拜同行,征得他们的许可方可演唱。其规矩是“师长为大,先至者为大”。到一个地方演出,还要自编赞颂该地方风物和风土人情的曲目,在正式演唱前加唱。每年正月,在第一场开演前要祭拜祖师爷。各地祖师爷不同,可以自封,也有尊师傅的祖师爷为祖师爷的。
生产习俗
衢州地处浙西边陲,无渔盐之利,多以农为本,“食贫不轻改业”,民谚有云:“衙门钱,一蓬烟;生意钱,六十年;种田钱,万万年。”生产习俗大多反映农村耕作。
婚姻
订亲旧时,婚姻重门第,讲“门当户对”,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均无自主权,形同买卖婚姻。
缔结姻缘,先托媒人说合,求亲都是男媒到女家相求,绝无女求男者.对待媒人必须以上宾之礼,备办酒食,俗谓“亲事成不成,酒水百廿瓶”。经双方说合,再陪男的上女家“相亲”,女方同意后,由父母或兄弟,也有由媒人或亲人陪同姑娘到男方“望人家”。相亲完毕,男方选择吉日托人带上礼物向女方讨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年庚帖”拿回后,要请算命瞎子“合八字”。八字不可相冲相克,如“龙虎斗”、“两龙不同潭”、“鸡兔不合笼”等均不宜配婚。男方也需将八字送到女方去合。八字相合,双方父母同意婚事,即由男家择日,将定亲日期写于龙凤红帖上,请媒人连同聘礼送到女家,称为“定亲”。女方回赠状元花礼帽、糖果糕点等,也有的绣花袋一对,万年青两株,俗称“回情”。定亲后男女即视为夫妻,他人不得再上门求亲。
迎娶从定亲到迎娶,少则半年多则三年,迎娶佳期称“日子”,由算命先生按属相八字确定。若婚期日子不利女家,可以退回重新择日。成亲前一两日,男方派人到女家接运嫁妆,谓“发嫁妆”。各地嫁妆大同小异,一般有合欢被、对枕及柜、箱、抽斗桌、方凳、脚桶、子孙桶、梳妆台等必备品。近年嫁妆多新旧结合。晚上,男家设宴“暖房”。成婚之日,男方发花轿迎亲,新娘上轿前,母女都要啼哭,表示难分难舍,谓之“哭嫁”。江山一带有新娘花轿上路,弟弟用双手攀悬在轿杠上扛一段路,俗谓“吊轿杠”,也是表示不愿别离之意。开化一带“哭嫁”有“哭嫁词”,如“望你到男方,水涨船高,脚踏楼梯步步高;手托莲花朵朵开,蒂夫蒂妻,公婆欢喜;蒂夫上床,子孙满堂;蒂夫上桌,铜钱满地堵,……四季发财,元宝滚进来!”花轿到达新郎家由利市婆搀扶新娘,踩着地上轮番铺垫的红毯或麻袋而进,称为“传代”。接着拜堂成婚,晚上宴请宾客,宴毕闹新房.婚后三日,由新郎偕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叫“回门”,当日返回。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旧俗的繁文缛节已渐减少。
婚俗旧时,衢州各县婚姻习俗大致相同。
童养媳,一般为家庭经济不宽裕,人口过多,抚养艰难,怕女儿长大无力购办嫁妆而给人作童养媳的,也有捡养或买养的,童养媳长大成婚时也举行婚礼,若婚前男方夭折,童养媳当作女儿出嫁,也有的终身不嫁的。
入赘,俗称“招亲”。女方“招亲”一般因家中没有兄弟,入赘的男人多为家境贫寒、兄弟多、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婿常受歧视,不能入谱,有“招亲佬,三年不逃算好佬”之说。常山一带招亲时要写招亲字置于大门外的草坪或石头上表示受村人监督。招亲后如得罪村人,往往被赶出村。因此过去视入赘为畏途,今此俗已改,入赘者受法律保护。
换亲,两家因家境贫寒或关系融洽,亲上加亲,互娶对方女儿为媳妇,可以免送财礼,俗称“宝换宝”。
改嫁,俗谓“二婚亲”。寡妇一般要守孝三年才可再嫁,但被视为不光彩,没有选择丈夫的自由,须听族人支配。娶寡妇者多为丧偶或无力娶妻的穷人。男方择吉日夜间迎娶,寡妇坐“乌藤轿”或“蓝藤轿”。建国后此俗已废。
打喜,又叫“冲喜”。定亲后,男子重病不起,经双方商定提前完婚,由妹代兄拜堂。如男的死亡,女的即成寡妇。旧时还有同姓的不婚的习俗,今已废除。
丧礼
人死后多为土葬。旧时丧葬仪式复杂而繁琐,而且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老人弥留之际,子女必须侍立左右,直至逝世,俗称“送终”。瞑目时,烧草鞋、雨伞、包袱、香纸、锡箔,叫做“送盘缠”。将遗体置门板上,移至中堂或堂前右侧,头垫七块瓦片,面盖草纸,口含一枚红纸包好的铜钱,脚后点一盏青油灯。同时差人带一把雨伞往亲友家报丧。到亲友家,将雨伞顶朝上,竖于门槛上,亲友接到凶讯,即备礼前往吊丧。女婿送寿桃、粽子、猪头、全鸡、全鹅;一般亲友送香纸、寿被、挽联、绸缎被面等。入殓,俗叫“落材”。殓棺前给死者梳洗更衣,然后由长子捧头,女儿或女婿捧抱进棺材,放入木炭、石灰包,再将亲友送来的“寿被”一一盖上,并由女儿、媳妇报送者姓名,最后合棺,谓称“封材”。
出殡仪式最为隆重,富裕人家,出殡前要请道士做三日天夜道场,超度死者,叫“做功德”。出殡日,要请有地位者宣读祭文,焚烧神像,子女披麻戴孝,足穿草鞋,在孝堂拜见吊孝亲友。出殡时,女婿举坟头伞、背纸钱袋前导。亲友戴白帽、白兜、捧香随后。一路鸣锣击鼓、吹唢呐、散纸钱,直至墓地。棺材入土后,以砖为廓。晚上备“白事酒”宴请送丧亲友,回赠每人毛巾一条,或白布五六尺,谓“谢孝”。建国后,丧礼的封建迷信内容大多废除,葬仪从简,一般以送花圈,佩黑纱、小白花,举行追悼会表示哀悼。1979年后,城镇逐渐通行火化,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OK,关于衢州庙前算命预约和衢州有哪些风俗习惯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