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发展生态文化的几个问题] 生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生态文明八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关于发展生态文化的几个问题] 生态大熊猫的英文名字是怎么来的[关于发展生态文化的几个问题] 生态摘要:发展生态文化对人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均有重大作用。我国近年来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商品流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生态文化的发展。为发展生态文化,要端正人的价值导向,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协调发展。并弘扬自古以来的优秀生态文化,并使其走向世界。关键词:生态文化;商品流通;经济发展方式;以人为本作者简介:尹世杰,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 410081)文化是发展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生态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内容很丰富,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很多。这里,只是简略地就这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一、发展生态文化的作用生态文化既然很崇高,因而发展生态文化,作用也很大。我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为万物之灵,任何经济、文化活动,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发展生态文化,也应有利于人的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十多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曾指出:“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应包括生态需要在内……生态需要不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需要,也是很重要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发展人的思维、智力、体力,大大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的生态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反映了生态平衡,反映了生态文化,反映了生态文明” [1 ]。这些论述,也说明发展生态文化,满足了人们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就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恩格斯早就指出的:“通过社会生产,不仅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 ](322)。2.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过去多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高”(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现象,还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杜绝,在有些场合还存在。发展生态文化,不仅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由于生态文化有很大渗透力和感染力,它能渗透到物质消费领域、精神消费领域,渗透到人们消费的各个过程之中。生态文化发展了,就能移风易俗,培育优良的社会机体,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这是一种普照的光,……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 [3 ](24)。上面这些都说明:发展生态文化,大大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消除“三高”现象,这是可以预期的。生态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逐步转变长期以来难以改善的“三高”现象,可见其作用之大了。最近一二十年来,党中央在有关文件中,把“经济增长方式”改为“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在于改善生态环境,搞发展方式生态化,以利于发展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这些问题,还可进一步探索。3.有利于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众所周知,生产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起点,消费是终点,流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发展生态文化,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对起点、终点有巨大的作用,对中间环节也很有作用。生态文化普照大地,生态环境平衡协调,不仅对人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很大;而且有利于疏通流通渠道,为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这就大大有利于生产、消费、流通协调发展。十多年前,我在一本拙著中曾提出:“生态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生存需要……它不仅关系到人的享受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人的生存……因此,应该把免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作为消费者一项基本权利。”还强调:“流通是再生产总过程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是再生产最终实现的重要条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或经济资源,无论购买原材料或销售产品,都需要通过市场,通过流通过程” [4 ](270,235)。这些都说明,不仅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且对生产、消费、流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4.有利于促进三大文化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文化有很大的渗透作用,它能渗透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中去。因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发展高层次的生态文化,并渗透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中去了,就能促进三大文化相互辉映,共同发展,形成光辉灿烂的文化社会,可见其作用之大了。发展生态文化,实现了上述崇高的美景,正体现了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预期:“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用;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5 ](120)。这正体现高层次的生态文化,是真、善、美的统一,正是我们当前应该着力追求的。其实,党中央一直很重视发展生态文化,早就有重要的大政方针。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早就提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又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最近,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更具体地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扩展大众文化市场,开展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二、我国近年来发展生态文化的情况和问题1.生态环境还不干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引领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过去长期存在的问题,还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改善,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还经常出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天然草原退化等情况还存在。有人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达到GDP的10%。除了自然因素影响生态环境外,还有些人为因素。有些生产经营者唯利是图,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如吉林省长春市,被誉为“城市肺叶”的南湖,开发商为了卖景观房,将绿化斩首,使观景台前出现了空当,破坏了南湖的美景 [6 ]。又例如,云南大理市洱海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近年来一些开发商在景点上大建别墅,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对人们的生态消费造成巨大的损害 [7 ]。像上面这些,在全国还不少。这些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文化的情况,必须大力防止,必要时还可严加惩处。2.社会环境中,还出现不文明的现象商品市场还不干净,甚至出现伪、劣、假、冒商品和服务,危害消费者。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还较严重。众所周知,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使5.2万多名婴儿患病,造成很大的危害。今年年初,广西南宁破获一起特大生产、销售假药、假冒保健食品案,其中710种高仿冒假药被查处,涉及金额高达4 620万元 [8 ]。像上面这些现象还不少,前几年,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每年因商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 000亿元,至于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损失,更无法估计了。文化市场也不干净,“黄”、“赌”、“毒”现象,在有些市场经常出现,有的人还贩卖某些西方国家的“消费主义”、“消费社会”的不良理论和实践,出现一些反文化的东西,破坏文化市场。在网络消费中,也出现“黄毒”、“黑客”等不良现象。这些众所周知的情况,这里就不赘述了。上面所说的商品市场、文化市场,都牵涉流通领域的问题,牵涉商品流通的问题。流通领域不干净,生态环境不干净,就会出现一些无文化,甚至反文化的东西。可见商品流通与三大文化、特别是生态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了。3.生产、生活、流通三个环节还联系不畅我国当前,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更需要畅通流通渠道,使上述三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但现在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生产、生活、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甚至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难以促进商品流通,使三个环节联系不畅。特别是农村,有些地区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甚至没有通公路,难以实现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的现代营销方式。有人统计:我国近年来,农村连锁经营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还不到10%。在发达国家,早已达到70%以上。上面这些情况,正反映生产、生活、流通三个环节联系不畅的情况,这就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其实,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早就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现在,就是如何进一步落实这些大政方针的问题。4.文化发展还不健全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应该是发展高效、优质的产业、产品和服务,以利于提高人们消费的质量,促进三大文化协调发展。特别是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应该渗透于文化之中,应该促进高文化的发展,这是我们应该着力追求的。近年来,在党中央大政方针引导下,逐步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有些地区、有些部门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还出现不健全的情况,甚至出现反文化的情况,破坏高雅文化产业、产品的发展,影响居民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和享受,甚至出现精神污染。有些地区,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领域还比较狭窄,难以完全满足居民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有的人价值观不端正,在消费过程中文化含量不高,甚至出现反文化的东西,破坏文化消费,也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的人还宣扬某些西方国家早就出现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的人还写文章、专著,为这些劣行制造理论依据。我一直反对这些谬论和劣行。十多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强调:要弘扬消费文化,坚决反对“消费主义”。“这些低级庸俗甚至腐朽堕落的消费行为,都是俗而无文,劣而无化,都是文化垃圾,是‘消费主义’的流毒,决不是我们所讲的文化,……要提倡健康的消费文化,抵制和反对‘消费主义’及形形色色的享乐主义的消费行为……要扫除文化垃圾,净化精神文化市场,努力创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层次的文化,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9 ]。这些问题还可进一步探讨。三、如何进一步发展生态文化1.端正人的价值导向任何人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具体而言:从消费者来说,就要坚持科学消费、合理消费、文明消费、不断提高消费质量,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还应该强调的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决不能污染生态环境。应该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促进文明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两个优化、升级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文明。这正反映端正消费者价值导向的作用之大了。从生产经营者来说,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合理、合法进行生产经营,诚信经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文化;还要尽力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这正体现诚信经营的作用。四年前,我在一个有生产经营者参加的消费经济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曾提出:生产经营者“应该坚持合法经营,诚实守信……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营,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道德,优秀的传统文化。生产经营者应该坚持‘诚信为本,维权至上’的‘八字方针’,搞好生产经营,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己任”{1}。这些问题还可进一步探讨。2.发展高层次的生态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必须有相应的产业、产品和服务,才能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促进生态文明。这就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建立生态文化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除了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这些大型产业外,要优化这些大型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高层次文化产业的比重。还要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服务业。这就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这就大大有利于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在正是我们认真落实这些大政方针的时候。十多年前,我在一个讨论“后工业社会”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发言中提出:“……后工业社会,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进入后工业社会一个极重要的条件……赫尔曼·卡恩把人均GNP超过4 000美元的国家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我们认为,还应该加上一条:人们免于环境污染、生态需要得到较好满足。出现高层次的生态文化,才谈得上进入‘后工业社会’……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发展一些无污染的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其他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化产业体系”{2}。我认为,现在的问题,还要分析生态化产业体系的具体内涵,应该多发展生态产业中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具体产业,提高产业中的文化含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要研究如何提高这些产业的文化内涵的具体措施等问题。与此同时,还要研究如何发展高层次的有关生态文化的服务问题。应该加速发展那些有关的服务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业,并提高其文化含量和服务质量,等等,以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还有个问题值得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情况进行发展,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例如,云南丽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近年来,突出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已转化为文化产业,诞生了一大批誉满全国的文化精品,如“丽水金沙”、“云南映象”、“花腰新娘”等。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2.9亿元,2008年增加值约300多亿元。预计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2020年达到10%以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云南一大新兴支柱产业 [10 ]。又例如,河南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有1 000多年玉雕加工历史,近年来围绕“玉文化”做文章,已建起了玉雕、珠宝、古玩、玛瑙等专业市场和玉文化旅游工艺品辅助市场,全镇年产销各类玉雕产品1 300多万件,玉雕摆件产品销量占全国70%以上,挂件类玉雕产品占40%左右 [11 ]。上面这些情况都说明:根据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产业优势,作用就很大了。3.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协调发展前面已经谈到:人的一切活动,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流通是中间环节,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还应该强调:三个环节应该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发展、流通畅通和生活(消费)富裕的良好景象。要实现上述目标,我认为,先要创造条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根据人们消费不断发展的需求,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产品和服务,使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例如:我国当前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求多发展一些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生产领域就要多提供这些有关的产品服务,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使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二是要发挥流通环节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作用。生产发展了,产品丰富多彩了,但如果流通不畅,多样化的产品,有些难以完全达到消费者手中,难以完全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这就要大力改善、优化流通渠道,充分发挥联系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的作用。三是要改善、优化生态环境。生产、消费、流通都离不开生态环境。要使生产、消费、流通协调发展,就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并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优美了,就大大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见其作用之大了。总之,解决好上面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有利于促进生产、消费、流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些情况,都牵涉生态文化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大大有利于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题,也反映发展生态文化,对人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用很大。第四,弘扬自古以来的优秀生态文化。我国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做出重要的贡献。生态文化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大加发扬。它内容极其丰富,在这里我只从两个方面进行引述:一是从天人合一方面来说,主要是:促进生态平衡,人们从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享受生态文化之美,享受生态文明之乐;二是从促进商品流通方面来说,主要是:培育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有利于扩大商品流通,使人们获得优美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享受生态文化的优秀成果。下面就分别进行一些引述。从第一个方面说:我国古代,一直强调天人合一。孔子周游列国,写下了《论语》。他强调享受生态文化之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享受优美的生态文化之乐,就可以成为“知者”、“仁者”,就可以“乐”、“寿”,快乐长寿了。他还强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天命》)人与大自然和谐协调,达到了“中和”,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万物就生长发育,就使人能享受生态文化之美了。从第二个方面来说:我国自古以来,早就有很多名人、学者,强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疏通流通渠道,弘扬生态文明。如西汉时期司马迁明确提出:“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业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商不出则三宝绝”(《史记·货殖列传》)。强调发展商品流通,可以富国、富家,作用很大。古代像上面这些论述还很多,限于篇幅,难以一一引述。这里还有个重要问题需要强调:自古以来,在发展商品流通过程中,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要坚持商业道德,弘扬商品市场的生态文明。如古代《周礼·司市》中就强调:“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贾民禁伪而除诈,以刑罚禁虣而去盗。”这个问题很重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是必需强调的。四、在弘扬古代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并使其走向世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态文化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促其不断发展、繁荣,除了普照中华大地外,还要使其走向世界,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江泽民同志早在十六大的报告中就提出:“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又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我们现在就是如何具体落实这些大政方针的问题。落实了上述大政方针,弘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包括生态文化),就大大有利于实现马克思早就指出的:“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文化……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12 ](926-927)。合理地调节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化的发展,弘扬生态文明,就有利于实现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大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在我还感到:从个人来说,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多学习我国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以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里使我想起了宋代名人张载的几句名言:“为天地立生,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一直认为,这应该是我们的座右铭,也是我们研究生态文化(包括写这篇短文)的最终目的。注释:{1}此发言是我在2008年3月召开的“消费与责任”理论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发表于《消费经济》2008年第2期。{2} 1997年11月在日本参加“东亚社会经济与后工业社会”国际学术会议的发言,收入会议论文集,发表于《求索》1998年第2期。参考文献:[1]尹世杰.论生态需要[N].光明日报,1998-01-26.[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尹世杰.消费需要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李洪涛.吉林长春:开发商为卖景观房将绿化树“斩首”[N].中国消费者报,2010-05-24.[7]魏文彪.风景名胜区不能沦为富人的后花园[N].中国消费者报,2010-04-16.[8]庞革平.广西破获特大假药案[N].人民日报,2012-01-04.[9]尹世杰.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N].人民日报,1996-08-24.[10]任维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N].光明日报,2010-01-20.[11]刘先琴.石佛寺镇以“玉文化”抵御“金危机”[N].光明日报,2009-12-31.[1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责任编校:文香)
大熊猫的英文名字是怎么来的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英文学名是 Giant Panda。这个名字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 Giant(巨大的)和后半部分 Panda(熊猫)。
Giant Panda的名字来源于大熊猫独特的体型和外貌。大熊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熊科动物,成年大熊猫的体长通常在1.2至1.9米之间,体重在80到120公斤之间,最重的甚至可以超过180公斤。大熊猫的外形独特,它们的脸颊上有两个明显的圆形黑斑,这使得它们看起来像是戴了一副“墨镜”。同时,大熊猫的前肢、后肢和尾巴都是黑色的,而它们的身体、头部和面部则是白色的,这种黑白相间的皮毛使它们成为了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动物。
Panda(熊猫)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中国,最早用来形容黑白色的熊。在古代中国文献中,熊猫被称为“白罴”(bái pí),意为白熊。然而,英文中的 Panda一词并没有直接与中国古代的“白罴”相关,而是来源于大熊猫的拉丁学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而 Giant Panda这个名字则是由两者组合而成的,强调了大熊猫独特的体型和外貌。
关于[关于发展生态文化的几个问题] 生态和生态文明八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