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大唐仕女究竟是如何化妆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八字眉仕女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古代女性如何画眉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大唐仕女究竟是如何化妆的古代女性如何画眉在答题前先一起欣赏一首诗,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
说真的,宋词君第一次知道女性画眉是从这首诗知道的,然后我还惊讶,原来古代女子也会画眉,接着查了资料,惊呆了,每个朝代还流行不同的款式和眉形,而且画眉还有很长的历史,比诗词还长,比儒家思想还长,好吧,原谅我的无知。
其实,画眉早在商周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那时候女子都是把自己的眉毛刮掉,用黛(这是一种偏青黑色的颜料)来画眉毛,那一时期流行蛾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则一直流行细长眉。这个时候用的是画眉石来画眉,用的时候,放在砚台上,不是毛笔的那个哈,研磨成粉末,再加水,涂上眉梢。
到了唐宋两代,眉形就不在只是一种流行方式,唐朝刚建立的时候,眉形偏浓且阔长,到了玄宗时期,眉形又跟汉朝一样了,追求纤细修长,再往后又变成了眉形短而阔。画眉的方式杂用前面说到的黛和烟墨,而烟墨比画眉石更简单,已经加工好,用的时候加水就可以涂了。
元代,开始流行一字眉,明代的眉形则是纤细带着弯曲,清代就更进一步,不仅弯曲,还要眉头高眉尾低,整个呈现的是纤细修长。
宋词君通过把画眉的历史走一遍,顺便在里面夹杂了题主要的答案,具体方法比较简单,在此不赘述。如今的画眉更简单了,一枝画眉笔,左一下右一下,再涂点口红,擦点粉底,是不是可以出门了,就是需要一两个小时而已。女性朋友,你们说是吗?
欢迎关注每天读宋词,爱诗词也爱美哦。
(唐代节度使家族盛妆女眷)
“古代”,是个太宽泛的概念。
就中国来说,1840年以前,都可称古代。“上下五千年”,只能择其要说个大概。
五千年前,中国古代女性也画眉么?
尽管尚无确凿证据,但据推测,大概率是会的。
目前中国出土的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物中,已有石质、骨质、木质等装饰物,显然女性佩戴的可能性更大于男性。
新石器时期的仰韶、高庙、红山、良渚文化出土物中,玉质装饰品数量明显增多,且更适于女性佩戴。
(唐初淡妆女子)
饰品与化妆,应该属于“如影随形”发生的社会生活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所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的K2:296-1号青铜小立人,双眉和眼眶描画黛色;K2:58号青铜头像,双唇涂了朱砂。
三星堆遗址的特殊条件,使遗物保存完好。其他遗址不过不能很好保持数千年前的原貌而已。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妆。”
可知,“胭脂”一词,来自“燕支”,北朝后改“支”为“脂”。以红蓝、重绛、石榴花、苏方木等,合以牛髓、猪胰等制成。张骞出使西域,亦带回那边的“胭脂”。
上说燕脂“起自纣”,时间上倒可与三星堆铜器互证。当然,大大早于这个年代的可能性更大。
(唐初淡妆贵妇)
那个时候的女性,“涂脂抹粉”同时,也就画眉了。
《楚辞.大招》云:“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注》:“言美女又工妆饰,傅诸脂粉,面如白玉,黛画眉鬓,黑而光泽。”
“黛”,就是“黑”,也是“墨”,所以亦称“粉墨”。
《战国策.楚策》:“彼周、郑之女,粉白墨黑。”《注》:“别本作‘黛黑’。”
《韩非子.显学》:“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画眉的“黛”“墨”,即是天然黛石或人工“炭条”抑或干脆用墨。
五代时,曾有治墨大师,皇家因其墨好,收买来烧去烟灰,专门给女眷宫女画眉。
后来,又有专门用于画眉的青黑色颜料,称为“黛螺”。唐颜师古《隋遗录》称之为“螺子黛”或“螺黛”。
(晚唐盛妆贵妇)
不过,也有“粉白黛绿”一说。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
盛唐,亦是女性“涂脂抹粉”化妆之盛世,女子画眉也多姿多彩。
唐代女性的“眉式”有十多种,从敦煌壁画看,“主流眉式”有“长蛾眉”“柳叶眉”“桂叶眉”“翠眉”四种。
“长蛾眉”长而细。李贺《十二月乐辞》云:“长眉对月斗弯环”。
“柳叶眉”中间略粗,两头尖细,形似柳叶。韦庄《女冠子》曰:“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桂叶眉”是唐代女子崇尚的阔眉之一种,状如桂叶。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所画如是。
“翠眉”以石绿化成,亦为时尚,即似韩愈诗所云。唐和凝《杨柳枝》词曰:“映花时把翠眉颦”亦是。
(唐代翠眉菩萨像)
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说:“前代妇人以黛画眉,皆云‘眉黛远山’。今人已不用黛而用墨画眉。”
可见,宋以前,“黛石”画眉仍为时尚,而宋已改用“墨”。
《红楼梦》第三回说到宝玉初见黛玉,问过名后,欲送黛玉一“字”道:“《古今人物统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遂成“红楼”一曲婉约哀歌。
“画眉”,是唐代女子化妆的“重头戏”之一,另外还有“红粉妆”和“花钿”。
“红粉妆”,即用红色胭脂涂染面颊和双唇。此风俗始于秦汉。李白《浣纱石上女》云:“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
贵族妇女以胭脂或丹青在脸颊、额头或太阳穴两边画圆点或其他图形,称为“花靥”。“花钿”就更复杂,是在眉目或额头之间用金、银、玉翠等制成五颜六色的装饰物,此亦为贵妇之化妆方法。
(晚唐盛妆女子化妆要点)
唐后期开始,贵族女子化妆更加“程式化”。包括花钿、画眉、斜红、点唇、妆靥和胭脂红妆等等。就平民女子的化妆来说,基本只花钿、画眉、点唇几种。
自然,不管几道程序,画眉,总离不开“修眉”。
唐朱庆馀诗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讲画眉的颜色。
唐张说诗则曰:“自怜京兆双眉妩,会待南来五马留。”
这个“京兆”,说的是西汉京兆张敞。《汉书.张敞传》载:“敞为京兆,……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
这本是“戏言”,说张敞天天给老婆修眉画眉,起个绰号叫“眉怃”。后来,“眉怃”成了“眉妩”,形容修过、画过的眉毛好看,以致后来专门有了一个“词牌”叫“眉妩”,亦名“百宜娇”。
(盛妆宫女)
总之,修眉画眉,秦汉以来就是个“技术活”。
而且,唐代的化妆包括画眉,对后世之女子化妆影响深远。
早在战国时,就有妇女用烧焦的柳枝在眉毛上涂画,使眉色深邃。《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
后来人们发现了“石黛”,一种黑色矿物,可以用于染眉。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画眉,加上之后的点朱唇,胭脂等,后来被统一纳入汉妆的体系。汉代的眉妆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
“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
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宋代,女人们就不再用石黛了,而是用画眉墨。宋人笔记中记载如《事林广记》:
“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
今天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制造出属于自己的宋代眉粉。
两汉时期可以说是上承先秦列国之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开辟了中国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汉代眉妆分为数种样式,那么在汉代最常见的眉妆是什么样子的呢?
八字眉
古代妇女眉式名。据《事物纪原》说,汉武帝曾令宫人画八字眉,后历代相沿习,尤盛行于中、晚唐时期,其双眉形似“八”字而得名。眉尖上翘,眉梢下撇,眉尖细而浓,眉梢广而淡。
远山眉
远山眉,最早源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远山眉”,也有诗句"眉如远山含黛,肤若桃花含笑,发如浮云,眼眸宛若星辰”,形容女子漂亮非凡。远山眉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清秀开朗。
愁眉
愁眉脱胎于“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细而曲折,色彩浓重,与自然眉形相差效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画上双眉。《后汉书•梁冀传》言:“(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此举影响很大,“至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诸夏皆放(仿)效。此近服妖也。”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新的词语——“愁蛾”,后世常用以形容女子发愁之态,谓之愁蛾紧锁。
黛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
柳叶眉
眉型弯曲的幅度相当大,同时呈现弧型的这种眉毛,且从眼头长长的到达眼尾的后方,在汉代有这种柳叶眉的女子,都是善良无比、心肠特软的温柔佳人,不过生有这种眉型的女子并不多。前蜀,韦庄《女冠子》词:“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元杨维桢《冶春口号》之六:“湖上女儿柳叶眉,春来能唱《黄莺儿》。”《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配着她那柳叶眉儿,杏子眼儿,玉柱般鼻子儿,樱桃般口儿,再加上鬓角边那两点朱砂痣,合顋颊上那两点酒窝儿,益发显得红白鲜明。
古人怎么修饰眉毛
关于汉代女子妆眉的方法,除了描画之外,还需要借助工具修饰。汉刘熙《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即古人画眉是先拔去眉毛,然后再描画上去的。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五子漆奁中就发现有一把角质镊,长17.2厘米。镊片可以随意取下和装上,柄制作精细,并刻有几何纹饰。《释名•释首饰》中写:“镊,摄也,摄取发也。”《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四引《通俗文》:“披剪须发谓之镊。”可见,镊即拔去发须之用。当然,除了发须,眉毛当也属此列。实际上,古代女子也并不都是完全拔去眉再画之的,只是画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时,才不得己拔去,和现代人其实是一样。
古代女子们的闺房之乐特别有趣,像现代女子们化妆打扮是为了取悦自己,但是,在那个谋生与谋爱一样艰难的古代,女儿家们画眉打扮,为的无非是拴住男人的心。
我们大家都知道,古代女子们一般都是用“黛”描眉,眉毛的样式在唐代流行宛如叶子那般粗宽浓的眉毛,而宋代女子们的眉毛比较小巧温婉,流行纤长的眉毛。
除此之外,关于画眉有关的诗词,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写的《菩萨蛮》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在这里,温庭筠用精致华丽的笔墨描写了庭院深处女子思念良人的场景。她原本是妙龄年华,生得婀娜多姿,宛如花儿那般明艳动人,奈何良辰美景没人陪着欣赏,她也不想梳妆打扮。
在这里,也能够看见唐代比较流行的“小山眉”与“娥眉”,顾名思义,即像青山那般弯弯的眉与细长的眉形。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女子起床后的片段,大多数女孩子起床后都会施粉黛、穿新衣。然而词中的女子并没有这样做,她起床后十分慵懒,懒得画蛾眉懒得梳洗,一个“懒”字可谓是点睛之笔,细腻描写女子闺怨心情。从这也能得出古代女子画眉二三事。
用螺子黛画呀!
用的是一种铜镜照面吧?!
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大唐仕女究竟是如何化妆的元稹乃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从其《恨妆成》一诗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唐代时期仕女们
妆容七步曲:即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化面靥、描斜红、点口脂。
大唐仕女极负盛名,在无美颜滤镜下,妆容便成了重要的金手指,打造大唐特有的倾国倾城貌。
某天我正玩着手机,突然被“大唐女团”给圈粉了,于是有了这一篇文以介绍大唐妆容。《国家宝藏x你好历史》推出的超活化系列仕女盲盒迷你手办一下子吸住了我的眼球,这不正是我书架上所缺的那一抹活泼灵气嘛。大唐仕女极负盛名,其妆容一般有着七个步骤,从中可领略大唐仕女之雍容华贵。
第一步:敷铅粉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因此打粉底并非现代女性的标配,大唐时期的仕女们便早已熟悉敷铅粉这一技巧,如日本艺伎般“肤白貌美”。《说文解字》中解释
“粉”字为“敷面者也,从米声分”,事实上铅粉发明前是以米粉敷面的,但待妆不持久易脱妆成了其重大缺点。
铅乃古代炼丹的附属品,在经过了醋化等一系列化学作用下成了细腻白皙的铅粉,不过由于其重金属属性,长期敷面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导致肌肤发青、发黄,黄脸婆一词由此诞生。
对于爱美,人们调侃道“要风度不要温度”,打造完美妆容也是如此。铅粉虽有副作用,但却深受仕女们欢迎,甚至辅以香料增添魅力。唐人添西域香料制成迎蝶粉,宋人添益母草、蚌粉制成玉女桃花粉,明人添玉簪花制成玉簪粉。
第二步:抹胭脂
抹胭脂即涂腮红,唐代称胭脂为“红粉”,诗句“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便有所描述,仕女图也可看出其“抹红”的流行。
胭脂乃花朵“红蓝”经过了石钵杵槌等多工艺制成,原产地为西域焉支山,由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经改良而盛行,匈奴歌曲:“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也可以侧面反映其来源。
在加入油脂、动物骨髓等制成粘稠的红色脂膏,使得妆容得以更好的粘附在皮肤表面甚至渗入皮层,改变了单纯的植物染料遇水出汗容易弄花妆容的状况。
除红蓝花外,胭脂的主要成分还有朱砂、紫草、苏方木、落葵、石榴花、紫茉莉等,西晋《博物志》也记载道“蒲桃胡葱、苜蓿胡荽黄蓝可做燕支也”。这一时期已经有了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的“棉燕支”和将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金花燕支”。
第三步:画黛眉
古人
“重眉轻眼”
,将眉看作为脸最为传神的部位,因此眉妆尤为重要,由此还引申“黛娥”一词以比喻美女。战国时期盛行画眉,将石黛(石墨的一种)研磨以水和之,此外还有铜黛、青雀头黛、螺子黛等。
《释名》解释道:“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黛即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性将眉毛剃去,然后以烧焦柳条或矿石作为青黑色颜料来画上,即黛眉。
秦朝以“蛾眉”流行,汉代以“八字眉”为美,唐代则以柳眉和月眉盛行。《长恨歌》描述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以细长秀丽为美。李贺《昌谷诗》:“泉樽陶宰酒,月眉谢郎妓。”,所谓月眉,即形似新弦月般,又清又秀的眉毛。此外,还有着广眉,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
大唐仕女的眉妆发展盛行,“作白妆黑眉”因此还有着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等。
第四步:贴花钿
贴花钿又称点额黄、贴花子,始于南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是用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丝绸、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的形式,粘贴所用材料为鱼鳔胶或呵胶,木兰“对镜贴花黄”便是在贴花钿。此外,脸颊嘴角等地方也可以贴花钿,
红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则“春阴扑翠钿”、黄则“鹅黄翦出小花钿”
,大致为三种颜色。其形态多样,除梅花妆外,还有着菱形、月形及花鸟鱼虫等。
第五步:画面靥
事实上,汉代即有画面靥,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的”,《释名》:“以丹注面曰的。的,灼也。此本天子诸侯群妾当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不御,重以口说,故注此于面,灼然为识,女史见之,则不书名于第录也。”可以看出
画面靥一开始并非用来修饰妆容的,而是宫廷女子例假时点在面颊酒窝处作为记号的特殊标记,此后则流传到民间并开始流行。
靥即酒窝,画面靥则是在女子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一开始形态仅为小圆点,后来逐渐为打扮而发展出各种形态,有如钱币状的钱点、杏桃状的杏靥、花卉状的花靥,乃至发展为花鸟鱼虫各状。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道:“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
第六步:描斜红
”斜红,又称“晓霞妆”,是在眼角两旁太阳穴处各画一条红色月牙儿,相传与魏文帝曹丕有关,宫女薛夜来头碰屏风留下了两道伤疤却更受曹丕喜爱,因此流行开来。唐代多流行描斜红,其深浅粗细不一,状如月牙,色泽浓艳。
第七步:点口脂
点口脂即涂口红,“朱唇一点桃花殷”便是大唐仕女的审美标准,鲜红或乌黑的口脂点出一个樱桃小口前还需要用白色铅华将嘴唇原来“面目”遮去。大唐时期,供口红制作的植物便达二三十类,此外还要添以动物脂髓、蜂蜡,再掺以朱砂、紫草等,调试出正红、粉红、红褐色、檀色等不同色号。
在管状口红出现之前,口脂其实和胭脂是通用的,装在小盒或者小罐中以方便女性随身携带,用手指直接蘸取、点涂,白居易诗句云:“朱唇素指匀,粉汗红绵扑”。
此外,关于唇妆也是达二三十种之多,上下唇画上爱心状的心形、上下唇画M字状的鞍形及上唇描红、下唇画半圆的一般形为主要流行。
关于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大唐仕女究竟是如何化妆的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