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属相 > 文章页面

求沈惟敬和石星在明史中的记载,有的加20分(沈惟敬和小西)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求沈惟敬和石星在明史中的记载,有的加20分的一些知识点,和沈惟敬八字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丙辰日壬辰时八字强弱,丙辰日壬辰时求沈惟敬和石星在明史中的记载,有的加20分丙辰日壬辰时八字强弱,丙辰日壬辰时

丙辰日壬辰时八字强弱

万历时期,明朝的内外战争非常频繁,但万历时期明朝的对外战争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局:在1592年到1599年的明朝战争中,明军和浴血奋战,取得了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让日本300年内不敢窥视中土。

然而,在万历后期的尔浒之战中,明军打后金却惨败而归。一场尔浒之战,让明军付出了损失50000人的巨大代价。那么,同样是万历时期的明军,为何打大获全胜,打后金却惨败而归呢?

上图_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之一,援朝战争时期的明朝国力比尔浒之战时期的明朝国力强。

提到万历援朝战争,我们不得不提到给万历皇帝雄厚家底的一代名臣张居正。

嘉靖皇帝在位中后期,明朝的土地兼并和财政问题日趋严重,军费日益紧张。为了挽救明帝国的危机,隆庆皇帝在位时期的著名内阁首辅高拱就对明帝国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高拱离开政坛后,独揽大权的张居正在高拱的基础上,对明帝国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更加深入的。

张居正是涵盖经济等多方面。在上,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在经济上,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经过高拱和张居正两代首辅的强势,嘉靖后期日落西山的大明朝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张居正后期,国库的白银有六七百万两之多,足够明帝国使用10年。储备的粮食达到了1300万石。雄厚的财政存款和粮食储备,为明帝国在援朝战争中打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张居正的影响,援朝战争时期明帝国的国力还是相对强大的。

上图_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到了尔浒之战时期,明朝国力和万历援朝战争时期不可同日而语。由于万历朝中期援朝战争在内的“三大征”军事行动,明朝的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而万历皇帝采用加派田赋、派出矿税监使胡乱收税的方式挽救财政危机。但是,万历此举不仅没有挽救财政危机,反而激起了民众的反抗,加剧了明朝阶层和平民百姓之间的阶级矛盾。

明朝国力的强弱在援朝战争和尔浒战役的明军装备中也有充分的反应。在援朝战争中,明军装备精良,拥有虎蹲炮、大将军炮、灭虏炮、神炮、郎机、三眼枪等火器,由于援朝战争时期明帝国的国力相对强盛,财政相对充裕,明军的枪炮不仅性能优异,保养也非常到位。

在平壤之战中,明军依靠强大的火力仅以阵亡793人的微小代价歼军10000多人,大获全胜。但在尔浒之战中,由于明帝国的财政困难,明军的火器陈旧不堪,明军的5000多名兵就压根没开过,明军的整体实力和援朝战争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明朝国力的强弱,尤其是明朝内部财政是否充裕成为了明军在援朝战争中获胜,在尔浒战役中失败的基本原因。

上图_丰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

第二,从重视程度上看,明帝国对援朝战争的重视程度比对尔浒之战的重视程度高出许多。

1592年3月,丰臣秀吉出动动员15万入侵。由于抵抗不力,国内大部分领土沦陷。国王李昖认识到,如果没有明帝国的援助,压根不可能复国。因此,当局派出使臣来到递交国书,希望明帝国能出兵,帮助打败。

明帝国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明朝君臣认为“之图,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实所以保中国”,答应了当局的出兵请求。1592年,明军将领祖承训带兵2000多人入朝参战。明军到达后,祖承训指挥明军试探性的对平壤展开攻击,由于祖承训部不熟悉战法,明军的试探性进攻以失败而告终。

上图_万历战争中的日本安宅船和龟船

军情紧急,祖承训将明军前线的战况如实报告给总兵杨绍勋:1.境内没有充足的粮草。2.出错,给明帝国提供的说平壤城内有1000多,实际上平壤城内有10000多。3.指挥权不统一。

试探性进攻的失败让明朝认识到,侵朝是一支实力不可小觑的战争机器。万历皇帝随即展开较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在明军祖承训部进攻平壤失败到明军全面出兵的这段时间里,明帝国一面让沈惟敬和日本方面谈判拖延时间,一方面加紧做好战争准备。到了1592年10月,明帝国的战争机器全面开动,明军抽调辽东部队,宣府大同的骑兵,保定、蓟镇的步兵,江浙步兵,川军组成大军,浩浩荡荡开入。

上图_万历战争大举南端釜山边的海滩

值得一提的是,江浙步兵的前身就是明朝戚家军,曾在剿灭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明军能把拥有对作战经验的戚家军投入到援朝战争中,足以证明万历皇帝对援朝战争是高度重视的。为了打败日本,明朝耗费了700万到800万两白银。

明朝对援朝战争高度重视,对尔浒之战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如援朝战争。万历皇帝后期无力顾及东北地区的防御,明军训练荒废,装备陈旧,将领虚报员额。在援朝战争爆发前,明军官兵参战热情高涨。可在尔浒战役爆发前,明军官兵的参战热情就不如援朝战争时期的明军。明军指挥官杨镐不愿意出关参战,明军下层官兵“勇者独进,怯者独退”的情况更加严重。

上图_尔浒战役示意图

第三,援朝战争时期,张居正影响下明军严格训练的成果得到了全面体现,明军作战高效专业,技战术水平非常优秀。到了尔浒之战时期,明军荒废训练,连最基本的配合都出了问题。

张居正时期的涵盖军事方面,鉴于嘉靖后期明军训练,战斗力差的情况,张居正采取“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的整顿明朝,提高明军的装备,加强明军的日常训练。

在援朝战争中,张居正的成果在平壤战役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战斗打响后,明军以重炮猛烈轰击平壤城池。炮击结束后,明军集中兵力向展开猛攻。从战术角度看,明军步兵和炮兵之间的密切协同,各个主攻部队统一指挥,协同作战,显示出高超而专业的军事素养。最终,明军以阵亡790多人的微小代价歼灭了10000多。

上图_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

在1593年3月的碧蹄馆战役中,3000多明军被2万包围。面对数倍于己的,明军将领李如松向防御的薄弱之处——日本战国名将栗屋景雄的部队展开绝地反击。在冲锋过程中,明军战马陷入泥潭不便行动。骑兵果断放弃战马,以步兵战术和反复冲杀。

战斗打到最危急的关头,李如松的明军有被歼灭的危险。关键时刻,杨元率领1000多名骑兵赶来支援。杨元的骑兵非常熟练的用火器向射击,李如松部和杨元部里应外合,打得狼狈溃逃。最终,明军以阵亡264人的微小代价,歼军数千人。仅立花宗茂部就损失2000人。

上图_尔浒之战

通过平壤战役和碧蹄馆战役明军的表现,我们就能看出:张居正的成果在援朝战争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对军的明军是高效专业的战争机器。但这种专业高效的作战却在尔浒之战中并没有体现出来。由于明军在万历后期训练松懈,装备保养较差,在尔浒战役中作战的明军连最起码的部队配合都出了问题。

具体说来,明军将领杜松贪功心切,带领部队和后金军展开拼杀。而杜松的行动过快把明军的精锐部队车营落在了后面,被浑河阻挡无法参战。车营有鸟铳、郎机炮等火器,战斗力精良训练有素,杜松的行动落下了车营,犯了兵家大忌。如果车营参战,明军很有可能在尔浒战役中翻盘。

上图_郎机大炮

第四,援朝战争和尔浒战役,明军的对手不一样。

援朝战争,明军的对手是,有较强的火器部队和海军,而明军也有火器部队和实力较强的海军。在平壤战役中,明器大显神威。在露梁海战中,明军大显神威。在整个援朝战争中,明军和的实力大体相当,明军在重火器方面还超过。

在尔浒战役中,明军有火器参战,但明军碰到了后金的精锐骑兵——叶赫部骑兵和建州重装步兵。史料记载,后金“军士禁喧哗,行伍禁纷杂,当兵刃相接之际,披重凯执利刃者,令为前锋。披短甲(即两截甲也)善射者,自后冲击”。由于后金骑兵的参战,明军虽然在尔浒之战中用火器一度击退了后金军的进攻,但后金仍然取得了歼灭明军西路军,击溃明军其他部队的胜利。从军力对比看,后金的重骑兵对明军形成了绝对优势。

以上原因就是明军在援朝战争中打败,但在尔浒之战中输给后金的深层原因。尔浒之战后,明朝虽然有熊廷弼、孙承宗等名将力挽狂澜,但腐烂的明帝国大厦将倾,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军事帅哥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壬辰1592决战》宋毅陕西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络归原所有

以上就是与丙辰日壬辰时八字强弱相关内容,是关于明朝的分享。看完丙辰日壬辰时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沈惟敬和石星在明史中的记载,有的加20分

沈惟敬事,见《明史.列传第二百八.外国一.朝鲜》:

七月,兵部议令驻札险要,以待天兵;号召通国勤王,以图恢复.而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请援之使络绎于道.廷议以朝鲜为国籓篱,在所必争.遣行人薛潘谕昖以兴复大义,扬言大兵十万且至.而倭业抵平壤,朝鲜君臣益急,出避爱州.游击史儒等率师至平壤,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中朝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八月,倭入丰德等郡,兵部尚书石星计无所出,议遣人侦探之,于是嘉兴人沈惟敬应募.惟敬者,市中无赖也.是时秀吉次对马岛,分其将行长等守要害为声援.惟敬至平壤,执礼其卑.行长绐曰:"天朝幸按兵不动,我不久当还.以大同为界,平壤以西尽属朝鲜耳."惟敬以闻.廷议倭诈未可信,乃趣应昌等进兵.而星颇惑于惟敬,乃题署游击,赴军前,且请金行间.十二月,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明年正月,如松督诸将进战,大捷于平壤.行长渡大同江,遁还龙山.所失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并复,清正亦遁还王京.如松既胜,轻骑趋碧蹄馆,败,退驻开城.事具《如松传》.初,如松誓师,欲斩惟敬,以参军李应试言而止.至是败,气缩,而应昌急图成功,倭亦乏食有归志,因而封贡之议起.应昌得倭报惟敬书,乃令游击周弘谟同惟敬往谕倭,献王京,返王子,如约纵归.倭果于四月弃王城遁.时汉江以南千有余里朝鲜故土复定,兵部言宜令王还国居守,我各镇兵久疲海外,以次撤归为便.诏可.应昌疏称:"釜山虽濒海南,犹朝鲜境,有如倭觇我罢兵,突入再犯,朝鲜不支,前功尽弃.今拨兵协守为第一策,即议撤,宜少需,俟倭尽归,量留量戍."部议留江浙兵五千,分屯要害,仍谕昖搜练军实,毋恃外援.已而沈惟敬归自釜山,同倭使来请款,而倭随犯咸安,晋州,逼全罗,声复汉江以南,以王京,汉江为界.如松计全罗饶沃,南原府尤其咽喉,乃命诸将分守要害.已,倭果分犯,我师并有斩获.兵科给事中张辅之,辽东都御史赵耀皆言款贡不可轻受.七月,倭从釜山移西生浦,送回王子,陪臣.时师久暴露,闻撤,势难久羁.应昌请留刘綎川兵,吴惟忠,骆尚志等南兵,合蓟,辽兵共万六千,听綎分布尚之大丘,月饷五万两,资之户兵二部.先是,发帑给军费,已累百万.廷臣言虚内实外非长策,请以所留川兵命綎训练,兵饷令本国自办.于是诏撤惟忠等兵,止留綎兵防守.谕朝鲜世子临海君珒居全庆,以顾养谦为经略.九月,昖以三都既复,疆域再造,上表谢恩.然时倭犹据釜山也,星益一意主款.九月,兵部主事曾伟芳言:"关白大众已还,行长留待,知我兵未撤,不敢以一矢加遗.欲归报关白卷土重来,则风不利,正苦冬寒.故款亦去,不款亦去.沈惟敬前于倭营讲购,咸安,晋州随陷,而俗恃款冀来年明史 1874不攻,则速之款者,正速之来耳.故款亦来,不款亦来.宜令朝鲜自为守,吊死问孤,练兵积粟,以图自强."帝以为然,因敕谕昖者甚至.二十二年正月,昖遣金晬等进方物谢恩.礼部郎中何乔远奏:"晬涕泣言倭寇猖獗,朝鲜束手受刃者六万余人.倭语悖慢无礼,沈惟敬与倭交通,不云和亲,辄曰乞降.臣谨将万历十九年中国被掠人许仪所寄内地书,倭夷答刘綎书及历年入寇处置之宜,乞特敕急止封贡."诏兵部议.时廷臣交章,皆以罢封贡,议战守为言.八月,养谦奏讲贡之说,贡道宜从宁波,关白宜封为日本王,谕行长部倭尽归,与封贡如约.九月,昖请许保国.帝乃切责群臣阻挠,追褫御史郭实等.诏小西飞入朝,集多官面议,要以三事:一,勒倭尽归巢;一,既封不与贡;一,誓无犯朝鲜.倭俱听从,以闻.帝复谕于左阙,语加周复.十二月,封议定,命临淮侯李宗城充正使,以都指挥杨方亨副之,同沈惟敬往日本,王给金印,行长授都督佥事.二十三年九月,昖奏立次子珲为嗣.先是,昖庶长子临海君珒陷贼中,惊忧成疾,次子光海君珲收集流散,颇著功绩,奏请立之.礼部尚书范谦言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遂不许.至是复奏,引永乐间恭定王例上请,礼臣执奏,不从.二十四年五月,昖复疏请立珲,礼部仍执不可,诏如议.时国储未建,中外恫疑,故尚书范谦于朝鲜易封事三疏力持云.九月,封使至日本.先是,沈惟敬抵釜山,私奉秀吉蟒玉,翼善冠,地图,武经,良马.而李宗城以贪淫为倭守臣所逐,弃玺书夜遁.事闻,逮问.乃以方亨充正使,加惟敬神机营衔副之.及是奉册至,关白怒朝鲜王子不来谢,止遣二使奉白土绸为贺,拒其使不见,语惟敬曰:"若不思二子,三大臣,三都,八道悉遵天朝约付还,今以卑官微物来贺,辱小邦邪?辱天朝邪?且留石曼子兵于彼,候天朝处分,然后撤还."翌日奉贡,遣使赍表文二道,随册使渡海至朝鲜.廷议遣使于朝鲜,取表文进验,其一谢恩,其一乞天子处分朝鲜.初,方亨诡报去年从釜山渡海,倭于大版受封,即回和泉州.然倭方责备朝鲜,仍留兵釜山如故,谢表后时不发,方亨徒手归.至是,惟敬始投表文,案验潦草,前折用丰臣图书,不奉正朔,无人臣礼.而宽奠副总兵马楝报清正拥二百艘屯机张营.方亨始直吐本末,委罪惟敬,并呈石星前后手书.帝大怒,命逮石星,沈惟敬案问.以兵部尚书邢玠总督蓟,辽;改麻贵为备倭大将军,经理朝鲜;佥都御史杨镐驻天津,申警备;杨汝南,丁应泰赞画军前.五月,玠至辽.行长建楼,清正布种,岛倭窖水,索朝鲜地图,玠遂决意用兵.麻贵望鸭绿江东发,所统兵仅万七千人,请济师.玠以朝鲜兵惟娴水战,乃疏请募兵川,浙,并调蓟,辽,宣,大,山,陕兵及福建,吴淞水师,刘綎督川,汉兵听剿.贵密报候宣,大兵至,乘倭未备,掩釜山,则行长擒,清正走.玠以为奇计,乃檄杨元屯南原,吴惟忠屯忠州.六月,倭数千艘泊釜山,戮朝鲜郡守安弘国,渐逼梁山,熊川.惟敬率营兵二百,出入釜山.玠阳为慰藉,檄杨元袭执之,缚至贵营,惟敬执而向导始绝.七月,倭夺梁山,三浪,遂入庆州,侵闲山.统制元均兵溃,遂失闲山.闲山岛在朝鲜西海口,右障南原,为全罗外籓,一失守则沿海无备,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而我水兵三千甫抵旅顺,闲山破,经略檄守王京西之汉江,大同江,扼倭西下,兼防运道.八月,清正围南原,乘夜猝攻,守将杨元遁.时全州有陈愚衷,去南原仅百里,南原告急,愚衷不敢救,闻已破,弃城走.麻贵遣游击牛伯英赴援,与愚衷合兵,屯公州.倭遂犯全庆,逼王京.王京为朝鲜八道之中,东阻乌岭,忠州,西则南原,全州,道相通.自二城失,东西皆倭,我兵单弱,因退守王京,依险汉江.麻贵请于玠欲弃王京退守鸭绿江.海防使萧应宫以为不可,自平壤兼程趋王京止之.麻贵发兵守稷山,朝鲜亦调都体察使李元翼由乌岭出忠清道遮贼锋.玠既身赴王京,人心始定.玠召参军李应试问计,应试请问庙廷主画云何.玠曰:"阳战阴和,阳剿阴抚,政府八字密画,无泄也.应试曰:"然则易耳.倭叛以处分绝望,其不敢杀杨元,犹望处分也.直使人谕之曰沈惟敬不死,则退矣."因请使李大谏于行长,冯仲缨于清正,玠从之.九月,倭至汉江,杨镐遣张贞明持惟敬手书往,责其动兵,有乖静候处分之实.行长,正成亦尤清正轻举,乃退屯井邑.麻贵遂报青山,稷山大捷.萧应宫揭言:"倭以惟敬手书而退,青山,稷山并未接战,何得言功?"玠,镐怒,遂劾应宫恇怯,不亲解惟敬,并逮.

后人在《中日万历之战》中关于沈惟敬的描述(节选):

至此,中朝军队与日军进入相持阶段。根据《日本战史》的介绍,初入朝鲜时日军数量为9万6千余人,当各队重新集结于汉城时,只有不到5万3千人,减员4万3千余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

关于减员原因,日本史料的说法是由于水土不服,病死占大部分。但朝鲜和日本同处东亚,气候环境较为相似,水土不服一说,难以令人置信,况且也没有任何关于瘟疫流行的记录。

总之,本人相信大多数死亡日军应该都死于战事。

日军减员很严重,再加上粮仓被焚,军心越来越不稳。而明军在碧蹄馆之战后锐气受挫,而且兵力少于日军,并不具备再次决战的条件。既然双方都不想打,那么就有了和谈的可能。

明朝方面的和谈代表是浙江人沈惟敬。

沈惟敬是一个很奇怪的角色,他既非明朝官员,又不具有外交谈判才能。只是由于他长期从事与日本的贸易,并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而被兵部尚书石星赏识,临时被封为神机营游击将军军衔,负责议和事宜。正史在介绍沈惟敬时多采用野史笔法,称其为不法商人,无赖子。

例如《明史?朱国祚传》提到,朱国祚曾对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谈到沈惟敬:“此我乡曲无赖,因缘为奸利耳,公独不计辱国乎?”

早在万历二十年秋,也就是平壤之役前,沈惟敬做为兵部的全权代表就曾与小西行长谈判议和。小西行长也是商人出身。两位商人相遇,自然十分对路,谈起军机大事就像谈生意一样讨价还价一番。

当时的谈判内容没有任何记录,大致是以大同江为界,江东归日本,江西归朝鲜,明朝对日本进行封贡等等。这个协议并没有通报到高层。恰好当时朝中主战派占了上风,李如松遂率领大军一路开向朝鲜。沈惟敬当时被一心主战的李如松扣留在军中。

却说此时明军和日军陷入僵局后,主和派又卷土重来,沈惟敬再次受到重用。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十五日,经略宋应昌派沈惟敬至汉城与小西行长达成了四点协议:1、明派使节去名护屋会见丰臣秀吉;2、明军撤出朝鲜;3、日军从汉城撤军;4、交还二王子及其被俘官吏。

为了监督日军南撤,宋应昌派参将谢用锌、游击徐一贯等带百余随从,同沈惟敬组成明朝使团与日军一道南撤。日方有此使团通行,自然也再不担心明军和朝鲜军的追击。

四月十八日,日军全部撤离汉城,李如松于十九日率明军及朝鲜军进入汉城,五月十五日渡汉江进至庆州。李如松在庆州对明军、朝鲜军和朝鲜义兵作了部署之后,便返回京城。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

五月八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会见了到达日本的明朝使团。

由于语言不通,双方的会谈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进行。丰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沈惟敬一口答应了这丧权辱国的七条建议,但对同行的谢用锌、徐一贯等人却诈称丰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退出侵朝日军。而小西行长则对丰臣秀吉汇报说,明朝使者已经同意了丰臣秀吉的七条建议,只需派日使与明使一道去北京请大明皇帝最后批准。

就这样,在两位奸商欺上瞒下的斡旋后,双方几乎要达成外交史上最为荒唐的“鸡同鸭讲”协议。于是日本派谈判代表小西如安与明朝使团一道去北京。二小西如安也早已与小西行长达成了攻守同盟。

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后,与石星进行了谈判,一口答应了石星提出的三项条款:1、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2、只册封而不准求贡;3、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

当时兵部还和小西如安进行了详细的对谈,小西如安欺明朝人不懂日语信口答应。这时沈惟敬也递交了伪造的日本降表。明朝君臣大为满意。明神宗立即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按小西提供的名单册封了日本国大臣。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九月三日,丰臣秀吉穿戴明朝使者送去的册封衣冠,出殿接受册封。

沈惟敬等人呈上明帝诏书和赠与的金印,丰臣秀吉欣然接受,并设宴款待明使。后丰臣秀吉召承兑等懂汉语的僧人为其用日语宣读明朝的册封诏书。

诏书内容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这封诏书现存于大阪博物馆,为惯用的御笔文体写就,俨然一副中央大国皇帝对蕞尔小邦降恩封赏的口气。

丰臣秀吉听到“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一句时,暴跳如雷,摔诏书于地说:“不是明帝乞和封我为大明皇帝吗?日本国,我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接着丰臣秀吉便要将小西行长治罪,并立即把中朝使团驱逐出境。就这样,历时两年的议和闹剧,彻底破裂了。

沈惟敬归国途中,滞留朝鲜,不敢回京。他假造了一道丰臣秀吉的谢恩表由另一使臣递交朝廷。这道假冒的谢恩表被明廷识破,再加上朝鲜方面传来日本再度备战的消息,明神宗方知上当受骗,大怒,当即下令把兵部尚书石星下狱问罪,并命驻朝明军捉拿沈惟敬,就地正法。沈惟敬以一小小使臣身份,在两国间开出了这样大的国际玩笑,惹来杀身之祸完全是咎由自取。

《明史》中,未为石星立传,有关石星的事迹,散见于《明史-朱国祚传》、《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一》等处。石星一生从政四十年,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给事中、大理丞、太仆卿、右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职,也算颇有政绩。但在万历朝鲜战争中,他作为兵部尚书,轻信奸人沈惟敬委之以和谈重任,结果为沈惟敬所误,几乎坏了大事,虽然最后明朝联军奋勇作战,大败日军,但石星毕竟难辞其咎,被首辅赵志皋等攀诬,最后石星病死狱中。估计这是明史未为石星立传的原因。

求沈惟敬和石星在明史中的记载,有的加20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沈惟敬八字、求沈惟敬和石星在明史中的记载,有的加20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