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属相 > 文章页面

点易洞的历史(周易园和点易洞)

易理文化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点易洞的历史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点易洞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点易洞的历史点易洞的介绍点易洞的历史

点易洞是长江流域的文化胜地,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北岸黄旗山北山坪南麓的北岩,是800多年前北宋理学家程颐注释《易经》的地方。据《舆地纪胜》和《涪州志》载,北宋绍圣二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被贬涪陵,在北岩的石洞中点《易》立说,历时6载。写成理学代表作《易传》。南宋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形成了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名的“程朱理学”。现今洞口上方尚有“点易洞”三字。洞内有朱熹游此的题诗:“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

点易洞初见

“点易洞”是一人工开凿的石洞,背岩面江,系石砂岩上人工凿成的石洞,高4米,深2.2米,宽3.8米。洞门额上镌刻着“点易洞”3个楷书大字,并有对联一副云“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宗师推北宋;涪江流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换西川”。中心景点为一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崖上有佛塔一座、佛龛若干。洞壁上有清代石彦恬所题之“伊洛渊源”四字。

点易洞因我国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曾在此地点注《易经》而得名。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洛阳(今河南伊川县)人。年十八,游太学,以《颜子所好何学论》名震当时,得授学职。少时曾与其兄程颢学《易》于周敦颐,后同为北宋理学中坚、“程失理学派”的创始人,并称“二程”。程颐“力学好古,动尊礼法”,“用敬函养”,“格物穷理”,创造了一种以“理”为本的哲学体系。他讲学达30余年,影响很大,因此,他的学派当时被称为“洛学”,一时学者风从。涪陵学者谯定本学《易》有师,“闻则洁衣往见,造诣深至,浩然而归”。杨时四十,调官不赴,自甘隆冬待立帐下,门外积雪三尺也不擅自离去,“程门立雪”的故事脍灸人口。据统计,他有著名弟子87人,分布全国各地。程颐“安贫守节,年逾五十,不求仕进”。元佑元年(1086年),由司马光、吕公著疏荐,召为西京国子监教授,不久升为崇政殿说书。程颐在政治上偏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时值神宗驾崩,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排斥新党而用旧党。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复行新法。因程颐过拘礼法,冒犯了哲宗,说他“妄自尊大,在经筵多不逊,”加上胡宗愈、孔文种、林希等人又极论他“与司马光同恶相济”,绍圣四年(1097年)十月罢官,贬为涪州(今涪陵)编管。

年冬,程颐到涪,得门徒谯定(涪州人)的帮助,在北岩“普净院”避堂与门人弟子讲学,竟毫无忧色。时黄山谷早已由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佑郎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由黔州(今彭水)来其弟黄叔向(时任涪陵县尉)处,常与程颐相会于北山,深感其治学严毅精深,遂为其讲学地题名为“钩深堂”(山谷在涪10余月,于元符元年六月抵戒州)。程颐在涪,身穷而道逾通,讲学之余,在普净院内潜心注《易》,将生平钻研所得,写成《程子易传》一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成稿,全书共4卷。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理学著作之一。元符庚辰(1100年)哲宗卒,徽宗赵佶即位,四月辛亥,大赦天下。程颐复宣德郎离涪顺江东下,还归洛阳。

程颐死后,其学说由再传弟子(谯定传胡宪、刘勉之、胡、刘传朱熹)——南宋大学者朱熹所继承和发展,形成南宋以后封建王朝在思想上长期保持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这个学说也曾流行于日本的德川时代(1542——1616年)。因此,程颐便成了“程朱理学”的鼻祖之一(另一个程颢)。程朱讲“去人欲,存天理”,为名教纲常辩护,深得封建统治者赞赏,地方官吏更是顶礼膜拜。绍兴五年(1135),涪州太宁赡建“伊川先生祠堂”于普净院之上。嘉定元年(1208年),州牧范仲武又添塑程颐像供祀,并建致远、碧云二亭;丁丑(1217年)又请建为北岩书院、复有“四贤楼、三畏斋、三仙楼”的兴建。其后学者名流,频来瞻吊,感慨之余,题咏岩壁,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经营,使北岩书院成了涪陵第一名胜,而点易洞又是其中最著名的古迹之一。

点易洞的介绍

点易洞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北岸黄旗山北山坪南麓的北岩,因我国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曾在此地点注《易经》而得名。点易洞又名“周易园”,是中国易学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站。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一缕书香沁新城 文化之光耀两江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